当坏苹果和好苹果放在一起

时间:2022-10-02 01:15:15

当坏苹果和好苹果放在一起

把一个坏苹果和一个好苹果放到一起,好苹果也会变成坏苹果。

这个道理很简单。然而,太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将“好苹果”和“坏苹果”捆在一起,结果孩子身上的那些“好苹果”逐渐也变成了“坏苹果”。

案例1:从打喷嚏到游泳

赵女士带着10岁的儿子京京去他最要好的小伙伴棒棒家做客。本来的计划是吃完午饭后两家一起去游泳,而游泳是京京特别喜欢的运动。

吃饭的时候,一件不愉快的事发生了:京京打了一个喷嚏,棒棒正好坐在对面,结果唾液喷到了棒棒的碗里。

赵女士要求儿子向棒棒道歉。京京不肯,赵女士不依不饶,于是京京迅速扒完饭,逃到客厅里看电视去了。赵女士很生气,觉得丢脸,于是追到客厅,命令京京去道歉。京京认为妈妈小题大做,自己打喷嚏又不是有意的,再说棒棒和棒棒的妈妈都不在乎,为什么非要去道歉?看到说不动儿子,赵女士变得更加生气。她对京京说:“如果你不道歉,今天就别想去游泳!”听到妈妈这样说,京京一下子失控了。他向妈妈喊道:“不去就不去!我根本不喜欢游泳!”

棒棒的妈妈过来打圆场,风波暂时平息下来。最后,两家人还是结伴去游泳。但在游泳馆,京京一直坐在池边生闷气,不肯下水。游泳对他的诱惑力已明显降低了。

这个案例很有代表性,它清楚地向我们演示了一个好苹果(对游泳的兴趣)是怎么被一个坏苹果(打喷嚏事件)给感染的。

假设这个事件不是发生在妈妈和儿子之间,而是发生在两个大人之间,那么一方使用这样的手法,另一方可能立即会质问:“你是在要挟我吗?”

没错,京京的妈妈的确是在要挟儿子,不要以为妈妈和儿子关系亲密,这种要挟的意味就减少了。京京之所以那么生气,就是感觉到自己被要挟了。

扪心自问,哪个家长没有这样对待过孩子?又有哪次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如果你经常这样做,那麻烦可就大了。比如京京,他的兴趣爱好会在妈妈的习惯性要挟下一个个被扼杀!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很简单:把打喷嚏不道歉这件事当成一件独立的事来看待,而不要掺杂进其他事情。这是原则和底线。至于如何劝导孩子懂礼貌,相信你能找到很多办法。

案例2:从数学到所有科目

上个月,陈女士找到我咨询。她的儿子上初三,很乖很听话,学习上也很努力。陈女士说儿子很少上网,每次想上网都会征得她的同意,如果她不在家,他就很自觉地不上网。不过,陈女士也有苦恼:“他是很努力,但对学习缺乏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学习效果不好,成绩也不怎么样。”

我问:“是不是你在家太强势了,要不男孩子怎么乖得像只小猫?”

陈女士赶紧辩解:“怎么会呢!我很民主的。每次要求儿子做什么事情,我都会和他商量,如果他不愿意,我不会强迫。”她举例说,儿子的数学成绩不好,她就给他报了一个补习班。儿子周一到周六要在学校上课,周日还得去补习班上课,感觉非常累,于是有一天和妈妈商量,可不可以不上数学补习班。陈女士表现得很民主,对儿子说:“你可以不去上数学补习班,不过,数学上丢的分数,是不是应该在物理和化学上补回来?”儿子诺诺地答应了。

我不禁苦笑:“这就是你说的民主?”

陈女士点了点头。

我说:“那我可以推测,你儿子的物理和化学成绩也会下滑。”

陈女士吃了一惊:“你怎么知道?以前我儿子的物理和化学成绩还不错,但是现在,这两科的成绩明显下滑。”

我继续问:“你的这种方法,是否涉及儿子的所有科目?”

她想了想,点点头。

于是我说:“那我来猜一猜,你儿子的所有科目成绩都一般。”我解释说,假设数学成绩差是一个坏苹果,对待这个坏苹果,你可以想办法让它变好,大不了接受成绩差这个现实。但无论如何要把这个坏苹果看成一个独立的事情,而不要把它和其他科目搅在一起,否则其他科目也会变成坏苹果。

并且,陈女士的所谓“民主手法”,看起来她好像对儿子说:没问题,我可以答应你的要求。可是她随即提出交换条件,本质上还是要挟。这种包着民主外衣的要挟手法危害很大,因为孩子仍然会感觉到自己是被威胁的,他势必会对父母的意志产生反感,于是潜意识上会和父母对着干。

分析:挫折感被放大了

与国外教育家交流时,经常谈到一个话题:中国的孩子为什么经不起挫折?认真思考,每人都能找到一大堆理由,其中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国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常使用要挟的方法。

所谓要挟,即如果你在事情A上不听我的,那么我就剥夺你在事情B上的好处。要挟导致了挫折扩大化。假设事情A是一个问题,而事情B本来不是问题。如果强行把事情B和事情A捆绑在一起,坏苹果效应就发挥作用了,结果是事情B被感染成了坏苹果。

并且,假若要挟成为父母的“常规武器”,那么挫折就会不断扩大,被感染的将是事情C、事情D、事情E……这样发展下去,孩子最终会形成一个糟糕的心理机制:他一看到一个小问题的产生,立即就担心一个很大的恶果出现,于是对这个小问题非常恐惧。这就是所谓的经不起挫折,也即低挫折商。

挫折商的英文简称是AQ(Adversity Quotient),是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于1997年在《挫折商:变挫折为机会》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挫折商也称逆境商,是指人们身处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2000年,斯托茨又出版了《工作中的挫折商》一书。从此以后,挫折商成了职场培训中的重要概念。斯托茨认为,挫折商不只是衡量一个人超越工作挫折的能力,它还是衡量一个人超越任何挫折的能力。同样的打击,挫折商高的人产生的挫折感低,而挫折商低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一家电信公司的销售数据表明,高挫折商员工的销售额比低挫折商员工高出141%。其他研究也发现,高挫折商员工的生产能力、创造力和沟通能力也显著好于低挫折商员工。

大量资料显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其是否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卓越的管理才华,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统计显示,高挫折商的患者在手术后恢复得远比低挫折商的患者快。那些得知自己患了绝症便惶惶不可终日,致使病情迅速恶化的患者,几乎都是低挫折商的人,所以医生多建议向患者隐瞒病情。相反,那些性格爽朗、意志坚强的绝症患者康复的概率较高。

挫折商低的人,一个重要特征是容易放大挫折感,他们会把一个挫折的恶果延伸到其他方面。于是,当他们遭遇到一个挫折,很容易产生“天塌下来了”的感觉,从而觉得一切都糟透了。这样一来,一个小事件所产生的挫折感就会像瘟疫一样蔓延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让他们否定自己的一切。

相反,挫折商高的人不会这样,他们会将挫折的恶果控制在特定的范围内。他们知道,一个挫折事件只是一个挫折事件而已,与别的无关。

职场如此,学校、家庭也如此。并且,学校、家庭里的孩子是未来的职场员工,高挫折商应该从小开始培养;换言之,职场中的低挫折商员工,几乎都是在学校、家庭接受了不好的影响。

解决之道:就事论事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这三个因素。在智商、情商都跟别人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挫折商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高挫折商呢?

首先,不要把好苹果和坏苹果放在一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原则。孩子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单独的问题来处理,就事论事,不要把其他问题扯进来。比如,京京不肯向棒棒道歉,妈妈可以借此教他懂礼貌,可以对他说:“如果你向棒棒道歉,我会为你感到骄傲;如果你这样没礼貌,我会很伤心。”如果京京执意不道歉,妈妈可以惩罚他,比如让他反省,但不要把不带他去游泳这件事作为惩罚。再比如,儿子不想上数学补习班,陈女士应该和儿子具体分析这件事,找到休息和学习兼顾的方式,而不该拿提高其他科目的成绩来要挟。

其次,不要把小问题看成大问题。更准确的说法是,不要把现实中的小问题看成想象中的大问题。这个道理听上去很简单,但我发现很多父母有这样一种坏习惯:孩子的一个小问题出现了,父母预想到这个问题发展下去会成为一个大问题,认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要防患于未然,于是如临大敌,小题大做,干预行为的强度与孩子所碰到的小问题严重不匹配。通常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觉得父母在故意刁难自己,他们虽然表面上听父母的,但潜意识中开始和父母对着干,最终,这个小问题果真成了一个大问题。

上一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词汇记忆的效率 下一篇:董卿:老爸的严苛让我学会了坚持和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