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应该书外求书(上)

时间:2022-10-02 12:20:47

学书者不仅要有很强字内功的“精”与“博”,而且还须具备字外功的修养,即书外求书。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其它姊妹艺术,方能使人心胸开阔,思维敏捷,书艺自会大进,相反学识浅薄,眼高手低其书法必然俗气,浅鄙。晚清著名书法家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谈道:“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 ,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所以作为学书者,不仅仅要注重书法实践,更主要的还须加强书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提高道德艺术的修养,完备艺术气质是大有裨益的。

欧阳中石认为:“书法是建立在历史、文学、音乐、戏剧、诗词、绘画等许多学科基础上的综合艺术,大凡历史上有成就、有造诣的优秀书家,在学识上都比较丰富,见多识广。”诸如历史上的 “宋四家”,集诗文书画于一身,只不过苏、黄因词赋造诣之深,影响之大而掩盖了其书法中的地位。昔人评东坡书法如飞鸿戏海,丰腴悦泽,且有禅机。明代吴门书派的代表人物祝允明、文征明、唐寅都在擅长书法之外,又能诗文绘画。清代“扬州八怪”的郑板桥,金农均是博学多才,在书坛上独树一帜,又以诗画出名。近代的康有为既工书法,又有精到的书法理论著作《广艺舟双楫》。人生有涯而艺无涯,书家一生孜孜以求的就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这样一种境界。

我们也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书法工作者已经开始冲出一味埋头创作的老框框,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潮流,不但从书艺上精益求精,同时也注重了书法理论的学习和深刻的研究。曾记得中国书协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书代会上,第三届理事会向全国各级书协会提出了六条倡议书,其中第四条就是“努力提高文化素养,加强哲学、美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学习,充实字外功,”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这就表明了把书学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全国书代会开幕式上,87岁高龄的书协名誉主席舒同说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社会上无各种捷径可走,但有生命力的作品,从来都是用手、用笔、用时间磨练出来的。这发自肺腑之言的心里话,很值得我们深思。东坡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又云:“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这是一个深谙书法艺术之昧的经验之谈。从事书法的人具有广博的知识而又融会贯通,博采众美为己所用,就如同身添双翼,下笔有神,纵横所欲。这样的书法便能 “入木三分”, “力透纸背”,便有了艺术的灵气,有了独特的风格,也有了感情的思想和创造精神。

书法始可自娱,后可娱人。首先应该 “面壁十年”,潜心学艺,字的内外功要同步,一边学习,一边临池,以理论指导实践,逐步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和审美观,尽快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否则我们在鉴赏古人碑帖、古今书法作品的赏析中只言说好,却不知美在何处,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面对众多诸家书体,只能“眼花缭乱”而不能 “明察秋毫”摈弃糟粕,汲取其精华。只有不断的充实“字外功”,对各种艺术的鉴赏和重视,才能拓宽自己的创作道路。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阐述了字外有字说:“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坡翁学书,尝将古人字帖悬诸壁间观其举止动静,心摹手追,得其大意。”我们知道沈尹然精于用笔,书姿法圆遒劲,除得力于勤学苦练和渊博的知识功底外,还由于它能在实践中探索古人的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治书就事半功倍,得古人的真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书即达其情性,表现自我、追求自然、率真、古拙,不断求新求变,在茫茫的书海墨迹中索取与自身素质相契合的东西。

上一篇:红娘谷 13期 下一篇:第七讲 红酒知识与品鉴(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