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6例治疗体会

时间:2022-10-02 11:16:25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6例治疗体会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3-2009-02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B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在小儿中流行和散发。症状复杂多变,以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肝脾肿大、皮疹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为特点。本病过程虽属良性,并具有自限性,但其病程不一,症状复杂多变,往往因免疫异常而致全身多器官受累,可有多种并发症[1]。我院1998年10月~2007年12月收治26例,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6例中男17例、女9例,年龄6个月~9.5岁。其中1岁以内1例,

1.2 临床表现:发热26例,发热持续时间最长21 d,最短者2 d。最高体温达40 ℃,一般在38~39.5 ℃之间。咽痛23例,扁桃体炎2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消化道症状10例。26例均有淋巴结肿大,其中颈部淋巴结肿大25例、颌下淋巴结肿大13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7例、耳后淋巴结肿大11例、腋下淋巴结肿大8例、肝脏肿大23例,脾脏肿大15例,皮疹8例。

1.3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在10.0~15.0×109 /L之间8例,15.0~20.0×109 /L之间10例,20.0×109 /L以上6例,10.0×109 /L以下2例。轻度贫血12例。淋巴细胞0.70以上19例、0.50~0.70 5例、0.50以下2例。异形淋巴细胞占20%以上5例、10%~20%者15例、其余在10%以下,有2例未发现异形淋巴细胞。(2)血清学检查:嗜异凝集试验:效价高于1∶64以上者13例,以下者7例,余为阴性。EB病毒抗体阳性者16例。肝功能检查ALT增高者18例,心肌酶全套本组检查17例,6例各种酶增高。血沉增快14例。(3)心电图检查20例,4例示ST不同程度的压低或浅倒。

1.4 治疗与预后:治疗一般采用抗病毒药、抗生素、皮质激素及对症治疗。病程2~3周好转,超过2个月始恢复者,约占1/3。各种症状逐渐消退,但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可拖延数周至数月之久。患者全身衰弱,有时经2~3个月才恢复。血象恢复正常也很迟缓,异常淋巴细胞在血内存在时间颇长。预后可获得稳定免疫性,很少再发。26例应用更昔洛韦5~10 mg/(kg・d)静脉点滴,疗程2~3周,合并应用干扰素100万u/d疗程3~5 d。同时静脉点滴中药清开灵,双黄连等。重者静脉点滴地塞米松0.3~0.5 mg/(kg・d),疗程3~5天。本组26例患儿19例痊愈出院,7例症状消失好转出院。

2 讨论

2.1 临床特点:本组患儿有述临床特点:(1)男孩多于女孩,3岁以上患儿占73.1%,且临床症状典型。(2)96.2%患儿有发热,88.5%患儿咽痛,80.8%患儿有扁桃体炎,其中6例患儿软腭或悬雍垂上有圆形内疹。(3)本组100%患儿有淋巴结肿大,其中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占90%,主要是由于受感染的淋巴细胞和各种反应性淋巴细胞同时增殖之故[2]。(4)肝脏肿大占88.5%,只有1例出现黄疸,肝功能不正常者占69.2%。婴儿患者更易出现肝炎症状。脾肿大占57.7%,且脾脏质地柔软。(5)出现皮疹患儿占30.8%,年龄在2岁以内多见,尿常规检查异常7.7%。(6)本组12例患儿检查心肌酶全套,5例各种酶增高,占19.2%。心肌酶谱为反映心肌损害的敏感指标,说明IM患儿可并发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IM伴心肌损害机制为机体免疫反应紊乱,产生自身抗体而致心肌细胞损伤。

2.2 诊断:具备下述3项中的2项,其中血象条件必须符合,即可诊断本病。(1)周围血片中异常淋巴细胞达到白细胞总数的10%或以上,或绝对值达到1 000/cm3或以上;(2)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效价达到1∶64或以上;(3)患者在流行期内发病,并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头痛、肝脾肿大、皮疹等。疑似本病的患儿应定期、反复查外周血象,以增加异型淋巴细胞的阳性率。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在病程早期即呈阳性,约为40%,第二、三周阳性率分别可达60%及80%以上,恢复期迅速下降。一般认为滴定效价在1:64以上者具有诊断意义。在婴儿阳性反应出现较晚,可延迟至1个月以后。本组患儿嗜异性抗体滴度在1∶64以上占43.3%,滴度低于1∶64占23.3%,阴性占33.3%,故需反复检查嗜异性抗体2~3次。另外,本组患儿69.2%肝功能异常,心肌酶增高,注意与单纯肝炎、心肌炎患者鉴别。

2.3 治疗:一般采用抗病毒药、抗生素、皮质激素及对症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用法为强的松第一天1~2 mg/kg,随后逐渐减量,疗程1周。重者静脉点滴地塞米松0.3~0.5 mg/(kg・d),疗程3~5天。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3.

[2] 左启华.儿科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59.

收稿日期:2008-02-19

上一篇:跖跗关节脱位钢针撬拨复位内固定 下一篇:回肠异位胰腺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