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

时间:2022-10-02 11:01:04

“9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要]2010年秋入学,高校迎来了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队伍,就如何针对这些所谓的“90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本文试从“90后”大学生新的心理特点入手,找出对其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具体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219-02

2010年入学的大学新生大多出生于1990年以后,这些“90后”新生给大学带来新鲜空气的同时,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考验,因为比起“80后”,“90后”大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更多的变化与新特点,他们对技能学习、社会求生方面的诉求更多,对生活的要求更高,面对的社会压力更大,因此他们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比较多。同时,这种高校学生从“80后”到“90后”的转变,使辅导员工作对象也发生了变化。“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相比,在思想和心理上这种非常明显的变化,也昭示了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教育方法已不再适应他们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中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辅导员要转换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工作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一、“90后”大学生初入学的诸多问题及调节方式

“90后”新生入学后普遍存在不适应大学生活的现象,呈现出六种显著的思想情绪。

(一)由于地理阻隔产生的思乡情绪,表现为过多的思念父母、怀念家乡环境,对新的校园环境有种抵触或恐惧心理

“90后”大学生多是娇生惯养长大的,生活适应和自理能力普遍差,不同地域的学生在远离家乡的学校就学,在饮食等生活方面的差异常会造成学生的环境应激。部分大学生不能在短期内顺利适应,产生的心理应激便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睡眠等活动,从而形成心理问题。再加上家长们不肯放手,诸多担忧和抵触等负面情绪传染给学生,更令其无所适从。

(二)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而产生的幻灭感

很多学生把大学生活想象得过于美好、自由,当看到实际情况与预期不符及困难时,会非常失望甚至灰心。

(三)由于家庭环境的差异而产生的交往恐惧感

新生中存在攀比之风,包括衣着打扮、时尚用品等,同学之间过生日及娱乐消费逐渐上涨。这种情况对部分家庭经济能力有限而又爱面子、讲虚荣的大学生也会造成心理问题。特别是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或服饰落伍、乡音浓重、见识较少等原因,总感到“见人矮三分”,于是变得沉默寡言、内向孤僻,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困惑。

(四)由于理想“间断”而产生的迷茫感

相信很多大学生在高中时代的主要目标都是考大学,可能很少有人会为上大学以后的生活设定长远而具体的计划。

(五)由于学习竞争而产生的危机感

在高中时成绩拔尖的学生经过高考的筛选,来到大学,发现身边的同学和自己水平相当不说,有的还具备很多特长,而同学之间处处存在着竞争关系,一些新生感到难以适应的危机感。对大学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也给很多大一新生带来了苦恼,没有了中学里老师的耳提面命,许多大学新生,面对大学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会产生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的感觉。

(六)由于交际困难而产生的孤独感

有的学生不愿与人交往,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对外界很少关心,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的学生过多考虑自己的需要,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导致了人际交往中的自命不凡和过于敏感挑剔。

二、如何走出“90后”独立的第一步

个性独立的“90后”一方面对未来充满自信,另一方面却为入学的种种不适所困扰。大学新环境的各个方面对于“90后”都是一次挑战。摆脱“新生不适症”,才能真正“断奶”,这也是“90后”独立的第一步。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适自己,形成新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新要求:

(一)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调节自我

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正确地分析与评价,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不过高也不过低评价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值;要悦纳自己,即敢于坦然地正视、接受自己的弱点、不足,不自我欺骗,能自我负责,学会欣赏自己也欣赏别人。

(二)接受现实,确立新的奋斗目标

在现实面前不怨天尤人,不自怨自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造环境,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条件,以求外界现实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力求使自己在现实条件下获得最佳的发展。考上大学不是终点,而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因此,大一新生应对自己的人生(生涯)作出合理的设计与规划,明确并努力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三)保持积极的心态

积极的心态让人积极进取,创造成功;消极的心态让人情绪低落,带来痛苦与失败。积极的心态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改善和学习的。

(四)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大学生要重视良好人际关系的营造。这就要求: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注意在交往中保持人际关系的平衡;优化自己的性格,多一点理解、宽容、友善、关怀和赞美,少一点偏见、狭隘、傲慢、冷漠和嫉妒,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水平;加强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学会移情,避免以自我为中心。

(五)大胆寻求心理咨询

大学新生认为心理咨询是就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人而言的。这是一种误区与偏见。心理咨询不仅面向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面向大多数需要发展的正常的学生。它针对求询者的各种适应和发展问题,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和探讨,妥善解决各种心理矛盾,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设计,从而达到自立自强,促进个人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大胆寻求心理咨询,更好地发展自己。

三、“90后”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已成为大学新生主力的“90”后,在成年人眼中似乎已经成了“另类”“个性”的代名词。而当这些强调个性张扬的大学新生们离开家庭的呵护,走进大学校园时却普遍出现了一些心理障碍,遭到了他们人生当中第一次大规模的心理危机。

依据武汉大学公布的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90”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弱,尤其是抗压能力,明显不足。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的则只有9.4%。另外,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们,人际交往主要靠电话、短信、QQ及MSN等方式,而传统的聚会、信件等沟通方式则不受青睐。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7.4%和13.8%的“90后”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

“90”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常处于核心地位,老人宠溺、家长放纵等使其普遍缺少抗挫折能力,一旦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便容易产生挫败感。而缺乏与同龄人面对面的交流,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常表现为以个人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于是当这些个性鲜明的孩子们聚集到大学的大家庭中时便会出现各种摩擦。性格较内向的人还可能因为缺乏与同学间的有效沟通而产生抑郁情绪。所以,“90”后大学生常见以下的心理问题:

(一)人际交往障碍

这一点可能是“90”后大学生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障碍。由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关爱中长大,加之现在人们普遍的沟通减少,使他们缺乏与同龄人的直接接触和磨合经历。但他们从五湖四海聚到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宿舍时不免产生一系列的摩擦。而这些摩擦很有可能给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有些人还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惧,如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等。

(二)孤独感和自卑感

由于从以往熟悉的环境转换到陌生的环境中,远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朋友,新生们很容易产生孤独感。许多新生在入学前是各个学校的佼佼者,但在大学校园里发现自己原来很普通,这一落差使他们感到非常失落,进而产生强烈的自卑。

(三)情感问题

“90”后一代对于早恋的问题显然更加开化,在调查中50.6%的“90后”新生承认,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有近10%的学生则谈过多次。虽然他们的感情经历看起来更加丰富,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为情所困。感情是其在大学期间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旦出现波动很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小的伤害。

(四)就业焦虑

人们认为“90”后没有什么责任感,实际上他们的责任观念是比较强的,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而他们入学之际正逢大学扩招一代毕业及金融危机,造成大学生就业率下滑,加之许多新生的人生目标尚不明确,无形中增加了新生们的就业焦虑感。

“90”后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为“90”后终归会成为社会的核心力量,对他们的关注也是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希望在分析他们心理状况的同时,能够得出更好的处理方法帮助“90”后顺利度过心理危机期,而不是以过多的负面言辞来抨击他们的行为及心理问题。

四、对“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意见

“90后”的亲子关系出现了沟通过度的问题,“90后”家长有的生长环境优越,成熟不够,给孩子的空间过小,造成孩子依赖性过强。比如面对大学寝室的硬件不足,切莫渴求太多,反而要乐观面对硬件不足。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于硬件条件的问题,虽然可以提议,但一定不要将精力都用在抱怨上,而是要用在积极适应上和积极解决上。其实,很多问题是可以通过想办法降低要求来解决的,比如没有空调,或许可以用电扇,没有电扇,我们可以通过凉席,多通风,手摇扇等方式解决。总之,一定要在乐观的基础上积极去解决。

面对集体生活,一定要做到与宿友相处以尊重为第一原则。现在突然过上了集体生活,需要与同龄人朝夕相处。“90后”自我、张扬的个性往往使得同学之间产生争执。要知道,寄宿制生活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教育。首先应该明白尊重他人的权益,才能保护自身的权益,这是基本原则。每个同学不能因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地位不同,而有所谓的不同“身份”。一定要改变自我中心的做法,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想问题,有了误会及时沟通,这两大原则是必须掌握的。

面对未来要制定计划,更要执行所制定的计划。与中学时代学习生活都由老师、父母安排不同,大学不再有人为你安排一切,很多学生面临突然的、自由的时间会无所适从。调查显示,80%以上的大学退学学生,问题出在大学一年级阶段。这就要求一要明确大学目的,在入学之初就应有四年大学学习生活的规划,设想四年大学毕业后,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出国、考研、就业、创业,还是其他,并根据这一目标,制定一年级规划;二要向高年级同学学习,尽快适应大学教学环境、学习安排;三要学会自我管理,有的同学学习计划制定得很好,可执行力却很差。

面对未来要自信满满,处事要不卑不亢。有些农村孩子来到城市,看到同学间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产生自卑和不平的心理。所以要从增强自信和释放自卑情绪出发,农村孩子应主动融入大学环境,多参加校园活动;另外,也可接受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咨询,以及一些心理培训活动,让自己拥有调适自己不良情绪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将生涯规划从大学开始。很多大学生在考上大学后失去了学习动力,因为中学老师与家长总会对他们说,考上大学就好了。职业生涯规划,取决于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学校的教育引导,应从入学起,就告诉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让新生有职业规划的意识;二是大学生的自我规划。其实,大学只是生涯规划的一个环节,不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不努力投入,大学四年后,自己与同学的差距将是巨大的。

总之,心理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和宏大的工程,新时期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必须贯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念,要以新内容、新形式、新理念推动工作,才能实现教育工作者的价值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武丹凤,刘立忱.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

[3]祝霞.浅谈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创新[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第15卷,第4期,12.

[4]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N].中国青年报,2008,10.10.

[5]郭鹏,郑华萍.论90后大学生个性发展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9,7.30.

上一篇:论新生代农民工新时期新特征 下一篇:浅谈农村辍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