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时间:2022-10-02 10:33:14

多次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摘 要] 目的 探讨多次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 性调查我科2005~2008年多次气管切开术后12例患者,在护理上强调机械通气的动态监测、 有效的吸引技术、充分的气道湿化、严格的气道管理、预防感染、心理护理等措施。结果 4例痰痂形成和2例套管偏移患者经更换套管后症状改善,1例肉芽生长狭 窄患者经改用可调式套管、放金属支架、行肉芽切除术后狭窄明显好转,切口感染7例,经 严格伤口换药和抗感染治疗后,感染控制。死亡1例,其余4例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行之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在多次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中十分重要, 能够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促进术后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多次 气管切开 并发症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1 9-(2011)02-19-03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急救技术的不断提高,临床上在抢救伴有呼吸困难的患者时,气 管切开是一种常用的抢救技术。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护理危重患者的首要护理措施。气管切开 术后气道的护理一直是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而多次进行气道切开 的患者,并发症更多,气道护理更为复杂和艰难。常见并发症有:皮下及纵膈气肿、出血、 感染、导管堵塞、脱出、气管内壁疤痕形成、拔管困难等,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通过 对多次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采取了有效的气道护理干预措施,本文对我科自2005~2008年12例 多次气管切开后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以探讨有效的气道护理干预措施,促进术后康复。

1 临床资料

回顾性调查我科2005~2008年气管切开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72岁。平均气管 切开2.5次。距上次气管切开平均时间97天,此次切开时间最长86天,最短7天,平均64天 。病因:颅脑外伤1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1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为 了保持呼吸道通畅,行气管切开术,行气管切开前均有因各种原因行气管切开病史。术后呼 吸困难得到改善,发生4例痰痂狭窄,7例切口感染,2例套管偏移及1例肉芽生长狭窄,死亡 1例,4例无明显并发症。

2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通过对12例多次气管切开患者术后的气道护理,我们了解到多次气管切开患者,特别容易发 生气道狭窄,这与反复肺部感染、多次气管切开或更换套管有关。我们采取了相应有效的气 道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2.1 防止加重气道损伤

2.1.1 做好气管切开后机械通气监测 气道狭窄主要特征为吸气性呼吸 困难,且与气道狭窄程度有关[1]。多次气管切开患者,已存在不同程度的气道狭 窄或损伤。在护理需要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时,应动态监测患者气道压力的变化,勤听呼吸音 ,警惕高压报警并分析可能的原因,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医生,以便进行针对性检查和治疗 [2]。

2.1.2 掌握吸引技术要领,防止吸痰时损伤气管1)气管内吸引不当能导致 气道黏膜损伤。一般选用硬度适中内径相对较大的12或14号橡胶或硅胶导管,或用专制的吸 痰管,也可将导管前端较厚的盲端剪成凹之月牙形,再将两侧剪两个小孔,以减少头端吸痰 时的负压,增加吸痰面积。如吸引时痰中带血,要警惕有出血的可能,一旦发生大出血,要 立即实施气管插管,同时进行止血处理。2)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操作前洗手,导管严格消 毒,一根导管只用一次,吸痰时坚持由内管吸尽分泌物,然后再吸鼻、口腔内分泌物。3)在 吸痰前应深呼吸3~5次,使用呼吸机者应给纯氧1分钟,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然后快速、 准确、轻柔地用吸痰管抽吸分泌物。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一次吸不净,应再次行过度 换气或深呼吸再吸引。4)吸痰管一定要达到气管深部才能开始吸痰或者启动吸引器时,用手 将吸痰管与玻璃接头处反折,使之不漏气,将吸痰管伸入气管达深部再行吸痰。(5)吸引负 压以6~7kPa(50mmHg)为宜。

2.1.3 选择合适气管套管 对于初次行气管切开的患者,一般可采用一次 性气管套管。因为方便管理而又能预防交叉感染;但对于多次行气管切开的病人,我们选用 的是金属气管套管,且口径适当增大,以免口径过小,痰液黏稠不易吸出或者咳出。尽量减 少更换气管套管次数,避免机械刺激[3],以免加重气道损伤。

2.2 充分湿化 气管切开患者失去湿化功能,容易发生气道阻塞、肺不张 和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常采用下列方法湿化:间断气管内滴入,持续气道内湿化,需给吸 入及机械通气患者的加温湿化等方法。湿化量根据痰液的黏稠度、量及患者的生理需要及时 调整[4]。对本组病例,我们多采用0.45%氯化钠液经气道持续湿化,使用微量泵 气道持续滴入,每日250mL,较少引起刺激性咳嗽,而能使痰液变稀,易于吸出,同时也指 导患者多饮水,有利于痰液的稀释。

2.3 彻底清洗气管内套管 气管切开患者护理过程中,内套管需要每日清 洁消毒2次。清洗过程中,因内套管有一定弧度,常规方法是用纱布穿过内套管,来回拉动 以达到清洁内壁的目的[5]。这种方法清洗黏稠结痂痰液费时。经过实践,我们先 将内套管取出后置于蒸馏水浸泡5分钟,以达到使内壁痰液湿润目的,然后用一种表面粗糙 ,凸起一些环行线圈的清洁巾制成条形,穿过内套管来回拉动3~5次,痰液就完全附着在清 洁巾上,套管内壁就非常干净,然后放入双氧水中浸泡消毒后,再进行煮沸消毒。

2.4 气管切开伤口的管理 由于已多次气管切开,气管处疤痕组织粘连, 切开口往往要大于气管套管外径才能将套管置入,由于伤口处水肿渐渐消退,固定于气管两 侧的系带圈开始松弛,接头处易发生污染伤口的现象,故应每日更换系带圈1次(双人配合下 )并将接口处打折朝上放置,以免污染伤口。伤口应每日消毒2次,并在消毒后及时更换气管 切开纱布,固定系带圈时以插入一手指为宜。本组病例中,除1名患者因全身多器官功能衰 竭在术后第3天死亡外,6例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切口处伤口较大,虽然一直经积极抗 感染,局部消毒处理,伤口仍红肿,每次剧烈咳嗽时会有痰液从切口处渗出。在送切口处分 泌物培养后,证实为“表皮葡萄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增加切口处换药1次; 另外,1例切口处证实为大肠埃希杆菌感染,采用相应伤口消毒换药处理,4名患者气管切开 伤口处干燥。切口处有感染病例经过7天严格清洗消毒或局部换药之后,切口分泌物明显减 少,至第10天,切口处均干燥,无分泌物渗出及红肿现象。

2.5 预防感染

2.5.1 术后护理 将患者安置于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的病室内保持病室 空气新鲜,定时通风。室温保持在20~22℃,湿度为60%~70%气管套管口覆盖2~4层温湿无 菌盐水纱布,地面用含有效氯水溶液擦试,每日2次,另外,每日进行空气消毒1次。室内经 常洒水,或应用湿化器,定时以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手术之初患者一般取侧卧位,以利于 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但要经常转动,防止压疮并使肺各部分呼吸运动不致停滞。备齐急 救药品和物品,并妥为存放,以备急需。及时吸痰:气管切开的患者,咳嗽排痰困难,应随 时清除气道中的痰液,吸痰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气管导管的纱布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 更换。经常检查创口周围皮肤有无感染或湿疹。

2.5.2 加强口腔护理。因患者口腔内痰多,细菌容易滋生,故需加强口腔 护理,每日2次,根据患者口腔分泌物培养的情况合理选用漱口液,对预防口腔感染效果明 显。

2.5.3 患者尽量使用单间。护理人员接触前后严格洗手,严格规范各种技 术操作行为,防止医源性感染,病房内放置专用痰盂和痰杯,并每日更换。

2.6 心理护理 在对患者进行评估时,要针对不同患者的文化背景、对疾 病的认知、支持系统的情况等采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让患者随时了解疾病治疗的效果, 增加患者信心。虽然患者曾有气管切开病史,但对于再次行气管切开术,仍充满恐惧;所以 在执行整个气道护理中,应更加关心体贴患者人,给予精神安慰:患者经气管切开术后不能 发音,可采用书面交谈或动作表示,预防患者因急躁而自己将套管拔出,必要时可适当约束 双手,护士应不间断向患者传输有关健康知识、效果进展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 合。

3 护理效果

在12例多次气管切开患者中,除1例因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术后第3天死亡外,4例痰痂狭 窄和2例套管偏移患者经更换套管后症状改善;1例肉芽生长狭窄的患者,经治疗后病情明显 好转;7例切口感染患者经采用相应的伤口消毒换药处理,感染控制;其他4例气道护理效果 满意,无明显并发症。

4 讨论

由于我们对多次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在机械通气的动态监测、有效的吸引技术、充分的气道湿 化、严格的气道管理、预防感染、心理护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 减少了气道损伤,降低了肺部感染及气管切开气道狭窄的发生率。通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的护理干预措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护理对于有效减少多次气管切开术后并 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顺利转归康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5 参考文献

[1]段玉阁,热孜依.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 3,1(4):220

[2]兰美娟,景继勇.长期气管切开患者并发气道狭窄的因素分析及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2,7(37):505

[3]吕淑华 气道管理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2),38

[4]杨小艳,气管切开护理技术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8) ;340

[5]胡艳宁,气管切开护理技术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5,19(8);1507

[收稿日期:2011-01-12]

上一篇:临终的心理护理 下一篇:n-3多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