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双主模式探索

时间:2022-10-02 10:11:34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双主模式探索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解读“双主模式”的概念,研究其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实践与应用,以期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与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关键词】“双主模式”;任务驱动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才的概念发生了变化,这就对整个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双主模式”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正是在对传统观念中的教学模式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研究基础上产生的,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引言

双主体模式下,即强调了老师在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思维能力,课堂上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不过想要很好的发挥这种双主体的结合,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才行,如何将场景、内容、目的与师生双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并发挥出各方面的优势,是我们接下来将会详细讨论的事情。不过通常来说,任务驱动是双主体模式下的核心思想。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双主模式”任务驱动型教学的实践应用

大学的就业指导课程与其说是一门课程,不如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培养体系,体系内具有的不仅仅是理论,还有实践活动,和社会经验介绍与分析,笔者通过调查多年来就业指导课程的经验和发展,来介绍如何将我们之前所说的双主体模式应用到我们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去。

(一)就业指导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大学生作为极具独立思维的主体,课堂的授课方式如果不够吸引力的话,从一开始就很难让大学生去接受课程上传授的内容。1、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施要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和一般的专业课和公共课不同,既有很强的说教性,也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主动化。就业归根到底是大学生自己的事情,不能让学生觉得是学校在逼迫他们学习什么无用的东西,也就是说三观的塑造和培养,要比理论的灌输更为重要。所以教师无论在什么阶段的就业指导教育活动中,首要目的都是调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要自己意识到学校开设这些课程是为了帮助他们自己在未来能够顺利的步入社会,只有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才能主动的开始思考和接纳这些内容,并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2)专业化。就业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因为大学生需求的就业岗位是丰富多样的,这对于我们的就业指导课程的辅导老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也就更高了。一般来说,学院为了减轻老师的工作压力,同时也是为了加强针对性,往往是一个学院自己内部设置就业指导老师,但是即使是这样,也依然要求老师们对于相对应的专业要有十分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跟得上社会动态变化。(3)学科渗透化。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在就业岗位上发挥自己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但是大学生们同时又不知道自己4年几十门专业课,到底应该怎么梳理并理清脉络,因为并不是所学的每一门课都能用到工作上,有可能自己学的很辛苦很认真的课程,其实社会企业上已经用的不多了,而一些自己觉得不感兴趣或者看似不重要的课程却反而变得十分重要。这些东西,大学生要自己主动的去了解,但是这也是我们就业指导老师应当灌输给学生的信息,只有有了正确的信息指导,学生才能真的在自己所学的专业上学有所成。2、针对课程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內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把握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教师课堂主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一致,知识共性与学科个性相协调,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补充的原则,根据年级、专业、行业等相关属性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分类教学。具体而言,针对发展性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模块,一般把教学方法设计为分组教学法、专题报告法等:针对适应性目标和就业指导课程模块,一般把教学方法设计为讲授教学法、场景模拟法等:对能动性目标和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可采用模拟教学法和参观体验法。总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综合运用下列教学方法。(1)讲授法。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对于就业或者社会其实并没有什么了解,直接跟他们说如何就业、如何发展自己职业素养,都是一纸空文,他们对于社会的了解太少,也不明白自己是为何需要去就业的。所以要从最简单的概念开始给学生补充完整的理论基础,首先让他们了解社会的情况、社会的背景,这部分内容其实跟我们大学必修的近代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课程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只不过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其次,在了解了社会到底为何物之后,就要开始从塑造三观开始,让学生从心智上成熟起来,让他们明白就业到底是为了什么,成熟健康的心态是就业的前备基础;最后就是科学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这部分一般是面对心智和认知上已经成熟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已经知道了自己专业所学可以来完成什么工作,大部分人也找到了自己的一技之长,同时他们也在不久的将来开始面对真正的社会,那么这时候他们是需要真正科学的职业规划教育来帮助他们直接面临自己之后的应聘和投简历的工作。以上所说的都是应该在课堂上,由专门的老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性的讲述出来的。(2)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实质上是强调实践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因为在读的大学生如果只是从理论上讲述就业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最终也不会起到什么作用,但是让大学生搞什么直接面对社会也是不现实的,绝大部分的高校也只能做到让学生进行短期的受到保护的社会实践,最多只能算是一种经历,谈不上教育。这时候,考虑到模拟一些社会环境进行模拟教学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情。一般来说模拟活动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环境、背景、预演事件和事件总结。环境指的是模拟的主题是什么,因为就业和职场上遇到的事情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一次模拟会消耗大量的课时,如果不尽可能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环境的话,模拟的效果就不会太好。事件指的就是要模拟的具体事件,这里的选择还是比较好悬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遇到的突发意外其实并不少,而且总结到一起的话就那么几个类型,模拟的话尽可能将这几个大类都模拟到位,这样学生在之后的应聘中就不会那么容易的上当受骗,或者在应聘过程中做出什么不合适的事情。背景指的是具体在什么行业或者什么类型的公司发生的就业事件,因为企业类型不同、招聘岗位性质不同,发生的就业事件都是不同的,比如理工科去技术岗位,需要准备的就是着重考虑自身的技术能力,再比如文科宣传、管理岗位,就更注重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同时也更喜欢那些在大学有过任职经历的学生。以目前著名的IT巨头BAT公司的招聘为例,一般流程是笔试、初轮面试和最终面试三个大环节,完全可以用一定的课时进行充分的模拟,老师作为经验丰富的社会人士充当面试官,让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演,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一定的评价,这样学生就可以大概的知道面试是什么回事,同时也知道自己大概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3)分组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对于独立性较强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极为有效也推广的十分普遍的教学模式,老师根据学生年级、专业和性格的差异,允许他们在课程的初期组成一个个小组,课堂上老师根据一个个教学任务来推动教学活动,每一个主题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自由的讨论,这些讨论就是让学生发动自己的思维,并主观的去获取相关的信息。不过为了加强教学效果,分组是要十分讲究的,一般来说,一个小组里不能每个人的专业都不同,但是也不能全是同一个专业的。同时年龄和性别上也要尽可能的多样化,一个小组内的观点丰富多彩,才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二)增加实践环节,切实增强学生求职实践能力

就业指导除开每个学期必修的课程以外,必要的实践活动是必须的也必要保证质量的,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都会联系社会上的优质企业与其达成合作协议,然后将自己的学生派往过去参观学习。其实在就业指导上,我们有一个被称之为三分之一的原则,也就是说,理论课程占据总课时三分之一的时间,模拟训练占据总课时三分之一的时间,实践经历也占据总课时三分之一的时间。教、导、练,每部分的课时平均分配,循循善诱,从逻辑上讲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同时每种模式的时间不会太长,所以学生也不会很轻易的就觉得厌烦。在课程考核上,我国高校一般采取笔试的方式。这种传统的考核办法,往往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实践教学中,不断丰富了考核手段和方法,由传统的、单一的笔试转向口试、演讲、竞赛、模拟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模式,由纯粹的分数评价转向分数与等级评定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全方位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做到在职业化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

(三)普通高等学校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应该成为大学生在求职中甚至是整个大学生活中思想上的启迪、行动上的指导和精神上的支柱。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建设,提窩就业指导教学质量,增强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高校应将这口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每班60人左右,大一至大四分学期设置不同学时,每周2课时,大四学年课程设置8学时,每周2课时,适当增巧就业指导老师接待前来咨询就业问题学生的时间,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并在教学过程中保证课程学时和教学质量。基金项目:本课题为校教改课题项目(项目号:2016110)。

【参考文献】

[1]何小姬.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9)

[2]许欣,李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8)

[3]黄林楠,卞昀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模式的探索[J].江苏高教,2013(5

作者:逄方圆 刘峰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上一篇:科技新闻传播及评价方式 下一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