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定”――又一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利器”

时间:2022-10-02 09:28:23

新“规定”――又一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利器”

随着《工伤保险条例》的深入实施,工伤保险参保范围的扩大,参保人数的增加,劳动者自保意识的增强,因对《条例》条文的理解认识的不一,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乃至工伤认定机关的纠纷不断增多。“强资本、弱劳力”,从保障工伤职工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出发,最近最高人民法院了《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工伤认定进行了规范。“规定”无疑是劳动者保护工伤合法权益的又一利器:

一、“主要责任”不能再“嘴上会气”

【案例】赵某系进城农民工,无钱在厂区附近买房安家,用出兑农村承包地的钱款,在市郊买了一套二手房,每天骑摩托车上下班。一天清晨雨后路滑,在偏僻的路上转弯时被一货车挂倒,因并无大碍双方自行和解。事后赵某发现腿部受伤,才找交警认定责任。时过境迁,现场破坏,路段无监控。交警无法认定,用人单位根据自己推断,认为赵某对这次交通事故承担“主要责任”,不予申报工伤。赵某自己申报工伤,工伤认定机构也以赵某拿不出“非主要责任”的证据不予认定。

【说法】《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586号)第十四条(六)中规定:职工有“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情形的,应当认定为工伤。最近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在第一条中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在认定是否存在《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本人主要责任”、第十六条第(二)项“醉酒或者吸毒”和第十六条第(三)项“自残或者自杀”等情形时,应当以有权机构出具的事故责任认定书、结论性意见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等法律文书为依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事故责任认定书和结论性意见的除外。前述法律文书不存在或者内容不明确,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就前款事实作出认定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其提供的相关证据依法进行审查。没有确实的赵某“主要责任”的证据,有关部门应当认定赵某为工伤。

二、几个单位“用工”不能再“踢皮球”

【案例】刘某为给出国读博士的儿子凑学费,随丈夫进城打工,不但卖掉了农村的土地房屋,而且为了多挣钱,夫妻两人都干双份的工作。丈夫白天给一水厂送水,晚上给一工地看堆。刘某白天在一托儿所看孩子,晚上给一洗衣店洗衣服。前几天,看堆的丈夫被一小偷打伤,工地老板知道他是一单位的送水工,工厂已给他上了工伤保险,不愿承担工伤责任不想给他申请工伤认定,让他去找水厂。而水厂认为其在工地干活受伤,责任应由工地承担。两家单位互踢皮球,刘某丈夫的工伤赔偿能否得到落实?

【说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第九条规定:职工(包括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同时就业的,各用人单位应当分别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发生工伤,由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时工作的单位依法承担工伤保险责任。最近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在第三条中进一步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下列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单位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一)职工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工伤事故发生时,职工为之工作的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二)劳务派遣单位派遣的职工在用工单位工作期间因工伤亡的,派遣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三)单位指派到其他单位工作的职工因工伤亡的,指派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四)用工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该组织或者自然人聘用的职工从事承包业务时因工伤亡的,用工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五)个人挂靠其他单位对外经营,其聘用的人员因工伤亡的,被挂靠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前款第(四)、(五)项明确的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承担赔偿责任或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后,有权向相关组织、单位和个人追偿。这对于保护工伤劳动者合法权益,制止用人单位相互推脱工伤责任将起着重要作用。

三、“工作原因”“工作地点”“工作时间”,

不能再“含糊”

【案例】齐某是小区的一名投递员,小区有一个老者,订了一份报纸。小齐登门去其家送报,家中无人。邻居告诉齐某,其在小区一凉亭与人闲聊。为了让老人尽快看到报纸,于是她多走了几步,去老人正在闲谈的凉亭。不幸在凉亭附近被狗咬伤,事后用人单位邮局竟以齐某“越界”不给齐某申报工伤。

【说法】《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586号)第十四条(一)、(五)中规定:职工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和“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情形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因为对“工作原因”“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外出期间”规定的不够具体,在工伤认定上往往就“工作原因”“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外出期间”,发生疑义。最近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在第四条、第五条中对此进行了细化:“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下列情形为工伤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一)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受到伤害,用人单位或者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没有证据证明是非工作原因导致的;(二)职工参加用人单位组织或者受用人单位指派参加其他单位组织的活动受到伤害的;(三)在工作时间内,职工来往于多个与其工作职责相关的工作场所之间的合理区域因工受到伤害的;(四)其他与履行工作职责相关,在工作时间及合理区域内受到伤害的”。“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下列情形为“因工外出期间”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一)职工受用人单位指派或者因工作需要在工作场所以外从事与工作职责有关的活动期间;(二)职工受用人单位指派外出学习或者开会期间;(三)职工因工作需要的其他外出活动期间。职工因工外出期间从事与工作或者受用人单位指派外出学习、开会无关的个人活动受到伤害,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不认定为工伤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向小齐这种“越界”受伤行为即属于,“(四)其他与履行工作职责相关,在工作时间及合理区域内受到伤害的”的情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为工伤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四、“上下班途中”以合理为原则,不能再“生硬”

【案例】女工吴某是一个孝顺的儿媳,丈夫在外地工作,公婆年迈,每天下班她都要顺路去一下菜市场,买些蔬菜给公婆送去,顺便看望老人家。就因为这一顺便,多用了一些时间,多走了几步道,从公婆家出来的路上,她遭遇交通事故。受伤后,用人单位给她申报了工伤,可工伤认定机构以她下班行走的时间超过“正常时间”不予认定。

【说法】职工到达工作场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时间和空间就是上下班途中。上下班途中应视为正常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的延续。《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六)中规定:职工有“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情形的,应当认定为工伤。怎么认定“途中”实践中各部门认识也有不同。最近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在第六条中以合理为原则规定:对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下列情形为“上下班途中”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一)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地与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单位宿舍的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二)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地与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三)从事属于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活动,且在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四)在合理时间内其他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女工吴某下班顺路买菜、看望公婆,即或下班途中时间长了些也应视为合理。根据上述第六条第二、三款的规定途中非主要责任受伤认定工伤。

五、因第三人导致,工伤、民事两个赔偿不再“无所事从”

【案例】姜某因晚起,没有赶上班车,只能打出租车上班。途中不幸遭遇交通事故,出租车追尾,姜某身受重伤。出租车司机将姜某送进医院,并同意承担医疗费用,可没兑现。姜某提起民事诉讼,并申报工伤。虽然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的工伤认定条件,但有关部门以伤害由第三人造成,并以已为由不予受理。

【说法】最高人民法院早在《关于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职工或其亲属在获得民事赔偿后是否还可以获得工伤保险补偿问题的答复》中就明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八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的规定,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职工或其近亲属,从第三人处获得民事赔偿后,可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向工伤保险机构申请工伤保险待遇补偿。最近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在第八条中就第三人造成的工伤,如何处理工伤认定问题作出了详细规定: 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伤害,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以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已经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或者获得民事赔偿为由,作出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或者不予认定工伤决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伤害,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已经作出工伤认定,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未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尚未获得民事赔偿,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导致工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已经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为由,拒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第三人已经支付的医疗费用除外。有关部门以伤害由第三人造成,并以已为由不予受理是错误的。

六、一年申请时效不再“牢不可破”。

【案例】于某是一建筑工地的工人,因塔吊物坠落,被砸受伤一直住在医院。开始工地老板态度挺好,答应承担工伤责任,可扔下2万元以后,就不管了。因为没有给其上工伤保险,一直拖延工伤申报。后来于某申报工伤却过了一年申请期限,如此情况,一年申请期可以延长

【说法】《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这里的“1年”,不是“除诉期间”,即不变期间。而是“诉讼时效",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中断、延长的。就此最近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在第七条中明确规定:“ 由于不属于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自身原因超过工伤认定申请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工伤认定申请期限内。有下列情形之一耽误申请时间的,应当认定为不属于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自身原因:(一)不可抗力;(二)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三)属于用人单位原因;(四)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登记制度不完善;(五)当事人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申请仲裁、提起民事诉讼”。

上一篇:百名清华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来榕开展社会实... 下一篇:李永基 容人之量 真心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