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读议结合学法的应用

时间:2022-10-02 07:55:51

阅读教学中读议结合学法的应用

小学语文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要在阅读教学中下功夫。在教学方法上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学法指导,为学生铺设“学会之路”。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学法指导呢?下面就议读结合谈几点本人的做法:

一 质疑讨论,初读感知

质疑讨论,初步感知就是在新授课之前,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后再读课文。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看课文提出问题,接着师生共同讨论。鼓励学生用“猜测法”讨论,同时还要注意表扬从不同角度讨论同一问题的学生,树立标新立异。最后教师归纳问题,埋下伏笔,引入正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例如,在教《大海的歌》一课时,可以先出示课题问:“看到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说大海会唱歌,有的学生说大海为什么会唱歌?有的学生说大海唱的是什么歌?就这些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说大海不会唱歌,有的学生说大海会唱歌,因为海浪对海岸唱歌。于是趁热打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与速度读课文,边读边感知语言,在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知字形,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理解内容。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感知的情趣处在最佳状态。

二 引导辩论,复读感悟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提出一个与课文紧密相连的问题复读课文。例如,在教《小摄影师》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男孩一定会来与小男孩一定不会来。让学生进行辩论,其中有一小组辩论最为激烈。正方说由于小男孩没有完成中队交给的任务,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他要遵守规章制度,所以一定要来;反方说小男孩忘了带胶卷,他感到很羞愧,最后都哭着跑了,难道还会来吗?最后我作出了两种结论的可能。让学生复读课文,体会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小男孩的天真,领悟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这种以辩为主,以读为辅,即通过巧设问题,再辩论,接着读的指导,使学生在多遍读的过程中掌握思想内容,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交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做到心有所思,口有所诵。使学生听取别人意见,发现自己的片面性,纠正自己思想的矛盾中,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在辩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学生的探索兴趣和能力。从而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了书面语言,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参与评论,精读品味

在上述基础上,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评论。当然评论的内容很多,主要有:(1)评论课题。学生要对课题进行适当评论,课题是人物、事物、或者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命题。为什么要这样命题?这样命题有什么好处?(2)评论写作特点。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写作技巧?动用了哪种手法?这些手法对我们有什么借鉴?这就要进一步精读课文,品出其中之味,从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达到预期的目的。(3)评论主人公。学生可以说说本文主要写了谁?他做了什么或者说了什么?你喜欢他吗?你认为他做得对吗?你认为他是什么样的人?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如果你是主人公,课文会是怎样的结果?等等,让学生在评论中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四 反问追问,启发思考讨论

例如笔者教学《穷人》一课时,让学生读后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读书感受。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课文作者这样安排材料,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好品质,太过平淡。”教师反问:“你觉得应该怎样安排?”“如果我是作者,我就让桑娜有两个孩子,让死去的西蒙有五个孩子。”教师质疑:“为什么?”“老师讲过,人物克服困难越大,越能表现人物的精神。桑娜有两个孩子,日子已经很难过,一下子又抱来五个,困难有多大啊,这不就表现了桑娜更加高尚的品质吗?”教师引导学生用“算账”的方法证明这种假设的对与错:按原作的安排,桑娜一家人,即使每人节省一口饭,分给抱来的两个孩子,各个能吃到三口,凑合着能活;按学生的安排,桑娜家有四口人,同样每人每顿节省一口,四个人给抱来的五个孩子,每人不到一口,养不活,这样使学生明白自己的意愿应该符合实际的可能,写文章时,也要考虑周到,要合情合理。这样的表达和讨论,确实鼓励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展现了他们生疑,质疑、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思维品质和认识能力,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

总之,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有明确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意识到阅读教学在于主动求知的浓厚兴趣的激励,在于教师对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和方法的培养等方面作好文章,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议读结合,教为学服务”的目的。

上一篇:小班化英语教学中分层作业的布置 下一篇: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