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规律

时间:2022-10-02 07:55:43

无意注意,是一种不进行集中思维的,无特定思维目标的,非理智的思维活动。它一般是在精神放松、情绪安宁的状态中进行的。暗示学把这种状态叫做“创造力的假消极状态”。往往在这种状态中, 人们的联想就能自由驰骋,情绪就能随意起伏,感知就能暗暗积聚。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都非常重视无意注意规律的运用,努力追求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适时相宜地运用无意注意规律呢?我认为:

一、设置“闲笔”,提供暗示

心理学和生理学已经证明,人的大脑活动与人的肌肉活动不无关系,人为的紧张也是抑制人的思维活动的一种障碍。所以,要重视和运用无意注意规律.就应该创造得以激发这种心理活动的环境,就应该创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进行“放松性”教学。

文言文教学,往往比较单调、沉闷,因而设置情景,创造氛围,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就尤为重要。我教《卖油翁》之前,先叫几个学生上黑板徒手画圆.结果都画得不标准,甚至把圆画扁,逗得全班哄堂大笑。这时我就挥笔而画,因为有准备而为,所以画得很圆, 学生们颇为钦佩。于是我抓住这个火候丢给学生一个“包袱”:“我为什么一画就这么圆呢?”当学生经过思考和议论终于有人说出了“熟能生巧”四个字时,我便嘎然而止,立即转入课题。这个环节看似“闲笔”,学生甚至也没把它当作语文课的学习内容,可是当我拿出油瓶和铜钱,比比划划地讲完了《卖油翁》故事, 再问大家从中悟出什么道理时,学生们都豁然明白了。

二、改进教法,诱兴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 都要依赖于兴趣。”那么,趣从何来?“求知兴趣的首要源泉和头一个火星,包含在教师对课堂讲解的材料,对被分析的事实采取的处理方法中。”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往往与教师教学水平差,缺乏艺术性有关。有的教师上课,不讲究方法,只注意把知识讲对、讲够,不管学生愿“吃”不愿“吃”;还有的教师只注重用制度迫使学生学习,单纯地强调学习意志。这样一来,很快会使学生兴趣下降,学习成绩不能提高。其实质就是只强调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忽视了学生的无意注意。为了做到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我在教学方法改革上, 对自己提出了较高要求。即: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 努力做到“堂堂有异,篇篇有别”:有时故布疑阵,导出学习中的矛盾, 以新奇吸引学生;有时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以形象感染学生;有时指导学生欣赏挂图.启迪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有时又给学生播放电台的散文录音,以静昕默想去诱发他们饱含兴趣的激情。

我们有的教师常常慨叹“有心栽花花不开”,殊不知学生调动了无意注意后,就能做到“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实践证明, 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丝毫不感到吃力和紧张,学习效率却十分明显。

三、披文人情,引人人胜

语文教学独有一种优越性,那就是它的生动性、情感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确,从古至今,名篇佳作,无不饱含着诗人作家的浓厚情感,有的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据统计,课本中带情感性的文章约占70%,而语文老师要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披文以入情”,力做“有情”人,把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思化为教育的灵魂,以教师的感情去牵动学生的情思。使学生进入一种可喜、可悲、可叹、可愕的动情状态而不能自己。学生有了跟作家、教师同频共振的“情趣”,教学效果便不言而喻了。

四、讲究语言,活跃课堂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的确,教学艺术同样是语言的艺术。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十分重视自己的语言修养, 达到:在语调上,谦逊温和,抑扬顿挫;在速度上,缓急有致,张弛有度;在风格上,刚柔相济,亦庄亦谐,或侃侃而谈,如话家常,或一唱三叹,余音袅袅。有相声的幽默, 小说的形象, 戏剧的冲突,诗朗诵的激情。如果这些语言形式和内容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这些语言形式激发起来的美感, 便会使学生如坐春风,流连诗境;或浮想联翩,或低首心析;时而凝神思考,时而跃跃欲试……教师犹如一位高明的音乐指挥家, 调动学生的思绪和情绪,演奏一出思维交响乐。于是,在这美的氛围中,单调、呆板的现象克服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心理疲劳现象消失了,思维的马达开动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也被一步步地引入r辉煌的知识殿堂。

五、两“意”交互,趋向和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不断交替和转换,这是注意的正常心理状态。学生单凭无意注意是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因为学习的内容不可能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干扰;而单凭有意注意进行学习,也不能提高学习效率, 因为过多地用意志努力来维持注意,会使人很快地感到疲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无意注意而一味追求教学过程的兴趣,甚至破坏教学过程的思想性和科学性,也不能片面强调有意注意而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致使学生产生疲劳、厌烦情绪。教师要处处注意利用学生的两种注意,使之有节奏地交替和互相转化,趋向和谐,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一堂课为例。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容易停留在课前某些活动的刺激上,教师必须组织好教学,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把学生的精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来。接着教师要用启发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对新学习内容的兴趣和需要。导入新课以后的一段时问,应该是整个一堂课的最佳时期,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起学生大强度的有意注意,去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就是说教师要在学生情绪最饱满、精力最集中的时候,用较短的时间把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讲清楚,这是提高四十五分钟教学质量的关键。紧张的有意注意容易引起疲劳和注意力的分散,有经验的老师在突破了重点和难点之后,在学生有意注意有点不支的时候,总要适时地放松一下有意注意,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例如利用直观教具,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进行有风趣的谈话,概括的小结等。实践证明,利用两种注意的交互, 不仅能减少疲劳,较长时间地保持注意,而且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上一篇:爱播撒在语文课堂 下一篇: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想象中放飞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