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著文章

时间:2022-10-02 07:12:16

妙手著文章

莱芜市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科技宣传十佳记者”、“莱芜市职工创新能手”、“山东省第五届泰山新闻奖提名奖”、“山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莱芜市劳动模范”……当这一串串荣誉与花环集于一身的时候,康与民并没有更多的激动。

因为他知道,尽管自己付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心血与汗水,但他与他所处的平台的关系,就像鲜花与大地。没有沃土,就没有鲜花。反过来,鲜花的芬芳与美丽,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了赞美她脚下的土地。

作为莱芜日报编委、要闻部主任、高级记者,康与民总认为:记者,特别是党报记者,除了具有强烈的新闻敏感、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之外,还要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职业操守与感天悯地的人文情怀,以及勇争一流的人生追求。

2008年3月3日下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建成到莱芜日报社调研。调研中,于书记鼓励大家要用创一流的意识做名编辑、名记者,出名专栏。当他得知康与民获得了泰山新闻奖提名奖时,鼓励他说:“你是全省的名记者了。下一步要争取荣获长江韬奋奖,成为全国的名记者!”

康与民对自己的幸运心存感激。在市委书记召开的新闻座谈会上,他真诚地说:“我十分庆幸我处在莱芜日报这样一个平台。在报社,不论是领导、师长还是同事,他们的宽容、支持和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泰山新闻奖”是山东省新闻界的最高奖,也是全省新闻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

2006年11月7日上午,在济南南郊宾馆,康与民走上了泰山新闻奖提名奖的领奖台,从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姜铁军手中接过泰山新闻奖提名奖奖杯的时候,他的心里涌起很多感慨。没有人知道,这个奖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没有人知道,从高中数学课的讲台到泰山新闻奖的领奖台,这中间的路有多长?但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康与民心里最清楚。

1992年康与民到报社工作后,一直负责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活动和全市重大典型、重大事件和重要战役性报道任务。跟市领导的记者,不论是政治上,还是业务上,要求特别高,特别要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康与民负责市委书记的活动报道十几年,被市委领导誉为政治合格,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放心记者”。

康与民具有较高的新闻业务水平,独立提出并策划完成了许许多多重大战役性新闻报道。进入报社以来,他采写、编发了800多万字的新闻作品,先后有60多件新闻作品在全国、全省各类新闻评比中获奖。他还连续五次荣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最高奖――“精品工程奖”。一个地市报基层记者连续5次获得全省“精品工程奖”,这在全省新闻界也是凤毛麟角。

记者的工作常和一个“苦”字连在一起。苦中有乐,乐在苦中。

1995年,一个槐花飘香的日子,康与民和唐文芳踏上了“长城行”的征程。从5月15日至6月15日,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他们翻越了128个山头,先后用断了三根尼龙绳子,徒步对齐长城进行了丈量(齐长城在莱芜境内是57832米)。他们一路攀登,一路丈量,一路采访,一日行一村,一天写一稿,白天丈量、采访,连夜写稿。在人们印象中,出门就坐车的记者,此时攀悬崖、爬峭壁已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穿荆棘、走利石“胜似闲庭信步”。一个月下来,他们习惯了就着山风吃火烧,躺在羊粪上睡大觉;习惯了喝漂着羊粪的河水不觉脏,出一身臭汗不觉不自在;习惯了太阳暴晒不怕热,肉皮像头屑一样脱落而不觉痛。他们沿途采访了5个乡镇、28个村庄,500多位干部群众,行程几百公里,用真实的感受和所见所闻,写下了32篇、7万多字的新闻通讯,并集结成册。中央电视台给他们俩人录制了新闻专题。

康与民认为,一个优秀的记者,第一位的标准是要能阐发新鲜的事实或观点,并将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由此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引发读者的思考。

1998年春,市委宣传部长带领三家媒体记者赴广东采访,康与民作为报社唯一记者参加。他到广州后,一下飞机就发回报道,在粤期间,克服语言障碍和异地采访的种种困难,一天发回一篇报道,详细介绍广东经验,回来后结合莱芜实际写出的反思性系列报道《南方来风》,在全市引发了一场解放思想大讨论。1999年11月,时任市委书记的时立军带领莱芜党政代表团赴胶东考察,他随团采访。在及时发回胶东地区经验介绍性报道的基础上,又连续推出《不创新没有希望》《不发展没有道理》《不大干没有出路》三篇述评,得到市领导和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和赞扬。这组稿子获得了山东省新闻奖评论作品二等奖。

上一篇:发改委、财政部:全面整顿涉农价格和收费等9则 下一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向世界撩开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