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及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02 05:46:33

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及问题研究

摘要: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西北三省(甘肃、青海、新疆)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逐年增长,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本文通过对比西北三省与西部、全国的基础设施投资水平和建设规模情况,得出目前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可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继续推进提供一定参考。

Abstrac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10 years, the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in thre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Gansu, Qinghai, Xinjiang), and the scale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expanding. By comparison on conditions of construction scale and the level of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in thre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with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country, this paper gets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wester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wester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投资

Key words: western development;infrastructure;investment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065-03

1 绪论

1.1 国家相关政策解读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相关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瓶颈”[1],

从国家层面上讲,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基础设施建设都将是西部地区的工作重点。

2000-2010年是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拟规划、打基础”的十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果足以影响该地区未来的发展。本文拟以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以下简称“甘、青、新”)为例,总结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革措施,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2 西北地区要发展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必须先行

基础设施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石,为经济发展提供平台。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周期长,前期投入很难取得效益,建成后也是直接效益较小而间接效益更大,具有显著的经济外部性特征。已有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对GDP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如在“九五”期间,沈阳市每年的GDP增量中,平均约有25%是由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的[2];基础设施增加投入1%,总产出将增加0.13个百分点[3]。按照计量经济学模型,通过计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对GDP的边际贡献率,可以得出基础设施投资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具有更高的边际贡献率的结论。从而得出,西部地区要发展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必须先行,这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是相吻合的。

2 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

2.1 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取得阶段性进步

2.1.1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变化趋势

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变化趋势。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市政工程、电信工程、公共设施和水利环保设施等建设的投资,不同地区所相应的基础设施行业不同。由于西北地区基础设施投资资本存量数据难以获取,本研究以各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基础设施投资的参照系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经济数据来源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4]。

西部大开发战略自2000年启动后,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得到不断提升。由图1、2可知,2001-2010年西北“甘、青、新”三省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均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甘肃省年平均增长率为24%,青海省年平均增长率为20%,新疆自治区年平均增长率为19%。西北三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也逐年增长。

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走势。据分析可知,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般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左右,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必要作为一项衡量发展的指标进行探讨。参照《中国环境统计年鉴》[5],西北三省近十年来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本呈上升趋势,“十一五”期间环境基础设施投资要整体优于“十五”期间。

③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发展的关系。

由图2可知,西北三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从2001年的46.7%上升到2010年69.7%,十年间增长了23个百分点,说明西北三省的固定资产投入逐年加大,城市化建设水平逐年提升。

但是,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并没有同步增长(见图3),在“十五”期间有显著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2%下降到2006年的0.9%,2007~2010年有小幅回升。这说明在西北三省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旧账未清,又欠新账”,环保投资落后于城市化进程,不能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环保支撑。

2.1.2 西北三省与西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对比

①现状。2010年甘肃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最大,高于西部和全国;新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最小,低于西部和全国;青海水平居中,西北三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具体数据见表1。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未来青海、新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还有待加强。

②变化趋势。2001-2010年西部、全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变化曲线基本平行,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西部的投资比重高于全国。西北三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逐年增长,其中,2001-2004年高于西部和全国,2005年低于西部高于全国,2006-2010年低于西部水平,与全国持平,趋势见图4。

2.2 西北三省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明显 本文依照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相关环保要求,分别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电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建设,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方面,全面分析2001-2010年西北三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本文选择“公路里程”、“邮电业务总量”、“年末供水管道长度”、“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四个指标,来定量评价2001年、2005年、2010年西北三省、西部和全国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情况。

由表2可知,西北三省“十一五”期间的公路建设里程要远高于“十五”期间,这与相应时段内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呈正相关关系;西北三省这10年间的邮电业务总量上升势头明显,当地的通讯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西北三省这10年间的年末供水管道长度增长速度要低于西部和全国,“十一五”期间的差距比“十五”还要大,未来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得到突出和加强;西北三省的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十五”期间提升较快,但到“十一五”期间有所放缓,低于西部和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未来需要不断提高西北地区的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不断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总之,西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在交通运输、电网通信、水利、环境四个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中交通运输和电网通信类的指标年增长水平比较乐观,水利和环境类的指标未来发展还有待加强。

3 目前尚存问题

3.1 总体规模明显不足 西北三省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2%,公路里程占全国的8%。2010年西北三省的公路网密度为1176公里/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的公路网密度的28%;铁路网密度为30公里/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铁路网密度的32%。相对于辽阔的国土面积,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总体规模明显不足,路网密度小、连通性与网络性差,对交通运输的速度与效益造成很大影响。

3.2 西北地区的交通设施很不配套,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异较大,技术水平也不高 该地区交通设施高等级路段少,低技术等级路段长,总体质量较差。2010年西北三省的公路里程为33.4万公里,其中31%为二级标准以下的等外公路,高等级公路比重比全国低13.4个百分点;2010年内河航道里程为1335公里,仅占到全国的1%,通行能力较差;航空发展起点低,规模有限及经济效益差。

3.3 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程度低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也更多地利用了社会投资、私人投资与外资,西北地区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程度低,筹资难度大。2010年西北三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仅占0.8%,低于全国2.4个百分点。缺乏市场化的投资机制,将极大影响西北地区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4 西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存在重复建设和环境破坏的风险 重复建设将造成大量的土地和资金浪费,同时影响环境、阻碍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10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面对国家大量投资,如何统筹、一体化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是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良性发展的关键。

4 探索解决的途径

4.1 联合国提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应达到9%~15%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北地区的城市基础设建设投资的比重,虽然在弥补历史欠账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仍然远远没有达到联合国提出的要求。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长期处于占全社会固定资投资比重的较低水平上,由此造成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长期欠账。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应同步或高于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这样才能使城市环境保护投资“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以加快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4.2 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准要适度超前,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性、前提性工作,必须赶在别的开发项目之前加以实施,而且建设规模和标准要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保证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以满足未来发展要求。

4.3 不断改善西北地区投资环境,动员和引导全社会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创造条件

通过引用BOT等先进融资模式吸引国际优秀企业参与西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入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西部基础设施项目的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

4.4 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 西部大开发是在国家财力支持下的一项战略决策,其投入的每一分钱都十分珍贵。从环境污染和治理的角度来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比生产性项目的重复建设危害更大、浪费更大。所以西部地区面对中央、地方巨额投入,要认真做好规划和统筹,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给出预判并留有余地,避免盲目上项目、重复上项目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曹翔.运用BOT模式促进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探索[J].当代经济,2011,10,106-109.

[2]马树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测算研究[J].统计研究,2001,(10):30-33.

[3]姜轶松,朱喜.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J].管理评论,2004,(9):57-61.

[4]国家统计局: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1-2011)[R].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1-2011)[R].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0.

上一篇:浅论绿色建筑中环保节能技术和质量控制 下一篇:高温蝶阀阀轴连接键结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