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时间:2022-10-02 05:26:01

高一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作者简介:张婧慧(1991- ),女,汉族,内蒙古包头人,农学硕士在读,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农业信息化专业,研究方向:农业信息系统开发。

摘 要:本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调查与分析教材内容的组织原则与呈现方式。

研究教材内容的组织原则与呈现方式,可以达到明确教材教育价值和功能的目的,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自己的需求编排教学顺序,同时也可以促进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分析;组织原则;呈现方式

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30载岁月里,课程的理念、内容、教学、评价等随着不同时期技术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当前,借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改革的春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全面发展的时期,同时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组织原则与呈现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研究高一信息技术教材的组织与呈现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本课题对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条件与情况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和排序也具有指导意义。

1.高一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知识领域的组织原则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通过教材来进行的。教师应在充分掌握学科特点、学生情况等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灵活地组织教学,创造性地发挥教材作用。分析信息技术教材组织原则的过程,就是教师把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写意图的过程。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并对教育目标进行分类之后,便可以清楚地分析出各类教育目标的组织原则。

1.1 以系统性为前提的原则

对教材内容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与分析,就是为了便于教师和学生创造性地、灵活地、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在教材内容编写这一项系统工程中,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建构以及评估等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互相依存与制约。以上每一个子系统都有其各自的职能和作用。立足教材内容这个整体,要做到整体与局部相统一,系统地分析与系统地综合有机结合,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与规律性,学习内容间融会贯通、密不可分。

例如在信息与信息获取部分,有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信息技术的历史、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虽然概念性知识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但在组织内容的过程中,有明显的线索和系统性。从定义到特征,最后介绍历史与发展趋势,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清晰可见。

1.2 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原则

在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中,教育目标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逐步发展成信息技术素养,再到今天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可被归纳为四个方面: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评价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文化。高一信息技术教材在每一小节内容结束后,都会有一个“实践”模块。在这个模块中,都是针对本小节教学内容进行的操作练习。这些简单的,甚至在学生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实践练习,其实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3 连续性与顺序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材内容的连续性即重复同一内容。防止学习者失去对学习的新鲜感不能多次重复同意教学内容。同时,从具体的内容到抽象的内容组织,是需要超越内容连续性的。教材内容的连续性与顺序性相结合,才能促进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三者的有机统一。例如,信息加工部分的内容中,教学内容着重介绍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的处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的处理之间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它们都属于媒体信息。同时,这些教学内容间也有一定的顺序性。先学习音频信息的处理作为铺垫,学习视频信息处理的过程才更加容易。

2.高一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知识领域的呈现方式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逐步显现,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都在不断地变化。新课程标准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强调信息技术课程不再只是注重学生的计算机素养,而是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研究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挖掘信息技术教材的价值,使每一位学习者可以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信息素养。

2.1 横向与纵向上分布展开

教材内容在同一水平上组织与排列的基本框架体现了横向上的分布,纵向上的分布主要通过教材内容在不同水平上的循序渐进、逐层延伸、难度逐级递增。横向上的教材内容以信息为主线,依次为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管理;纵向上针对每一教学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延伸与补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与归纳演绎。教材内容在横向与纵向上都有其各自的主线,综合来看又不失整体性与系统性。

2.2 与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相呼应

在高一信息技术教材中出现大量的上机操作练习。从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到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实践操作都是重头戏。甚至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实践操作比理论基础的作用更突出。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呈现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尽管如此,假如没有实际操作,教材将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2.3 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呼应

学生在不同阶段,其认知水平是不同的,但学生认知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学生的学习特点由被动变主动,认知发展由意识为主逐渐加入思维活动,情感态度逐步转向以道德判断为依据,这些都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高一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呈现恰好与这一规律相呼应。例如在信息集成与资源管理部分,信息交流的方式利用同学们熟知的QQ聊天软件作为引导,逐步介绍其他的信息交流方式。这种内容呈现方式使学习者在一些意识为主的活动中,逐渐加入思维活动。

2.4 情景式呈现

高一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多以情景式呈现,与生活紧密结合,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在介绍信息的获取过程时,教材中列举了许多实例,将学生带入实际生活的情境中,使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取知识。例如,在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部分,教材上利用许多实际生活中常用的图片作为例子,让同学们对其进行加工处理。这种情景式的内容呈现方式是深受同学们欢迎的,当学生们发现自己周围的一些事物出现在教材上时,他们内心不会再把眼前的这本教材当作是负担,而更多的是接受它、熟悉它。

结束语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为高一信息技术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时提供原则。不断提升教师与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发挥信息技术教材最大的作用和职能。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与学生必须要在了解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组织原则与呈现方式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 陈晓慧.教学设计(2)[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83-98.

[2] 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61-83.

[3] Gary R. Morrison, Steven M. Ross, Jerrold E. Kemp.设计有效教学 [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67-94.

[4]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2-117

[5] Walter Dick, Lou Carey, James O. Carey.教学系统化设计 (第五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8-40

[6] W・迪克,L・凯瑞,J・凯瑞.系统化教学设计(第六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1-59

[7] 信息技术基础分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当前高校素描教学创新问题研究 下一篇:新课改下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