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交规”看培养中学生的规则意识

时间:2022-10-02 04:15:50

由“新交规”看培养中学生的规则意识

【摘要】新交规自2013年元旦开始实施以来,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新交规的执行也已初见成效。作为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在关注时事的同时,不免会和自己的本职工作联系起来。作为现代国家公民,规则意识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树立强烈的规则意识要求中学生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关键词】新交规 规则意识 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02-01

新年伊始,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的修订版《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已于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交规针对驾车时接打电话,不系安全带,闯红灯,抢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公众所深恶痛绝的交通违法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同时针对无故加塞、随意占道等不文明行为也做出了相应的处罚规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交规还规定了校车的道路绝对优先权,不按规定避让校车的驾驶员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并且还规定了14个涉及校车管理的记分项,这无疑为孩子们的出行提供了安全的保障。

然而,也有很多人认为新交规中的部分规定过于严厉,甚至不近人情,因此引发了不少争议。下面我给大家分享这样一组数据,2013元旦小长假期间,全国没有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没有发生长时间、长距离交通拥堵,全国共发生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1204起,同比下降22%,发生违反道路交通信号灯行为2157起,同比下降66%;酒后驾驶124起,同比下降72%;涉牌涉证严重交通违法行为7822起,同比下降 53%。显而易见,“史上最严交规”已经初步显现出其威力。这就是“严厉”的规则带给我们的好处,这就是遵守规则给我们带来的保障,事实胜于雄辩,面对这样的数据,还会有人抱怨新交规过于严厉吗?

交通领域如此,其他社会领域也是如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很难想象也不敢去想一个没有规则的社会会是怎样。有了规则,社会才得以维系和发展。社会处处有规则,我们所身处的集体,也是处处有规则。只有按规则办事,才能真正融入集体,融入社会,才能成长为顶天立地的人。规则不是对我们的约束,而是对我们尊严和自由的保障。只有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集体才能发展,个人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

如果我们将破坏规则比作闯红灯,那么我们的规则意识就应该是时刻亮起的“黄灯”。不要等到违反规则之后,才发出这样的感叹:曾经有一个黄灯在我面前闪烁,我却不知道珍惜,直到被扣了分之后,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自己说:不要抢黄灯。是呀,请谨记,不要去触碰规则和道德的“黄灯”,作为现代国家公民,我们在充分享受着自由生活的同时,更要遵守规则,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

现实生活中,因为不遵守规则而导致的恶性事件不胜枚举,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地沟油”事件、“速生鸡”事件就是其中最鲜活的案例。不得不承认,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已经受到了此类事件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坚守着道德的底线,遵守着基本的规则,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社会才会不断发展前行。

现在,我们回到中学校园。我们试着做一个选择题:一个垃圾遍地,生活秩序杂乱无章,师生时间意识淡漠,同学间缺乏基本的礼貌尊重的校园,一个干净、整洁、和谐、安全、充满艺术氛围和书香气息的校园,大家会选择哪一个呢?答案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学校园具有严明的校纪校规,要求我们成为高素质的、遵守规则的师生,正是这两者的结合,才能铸就一个美好的校园环境。

让我们再重温一下那句经典老话: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树立强烈的规则意识要求中学生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因此,我对广大中学生们,有如下倡议:上学时,要把握好时间,迟到是对他人、对集体的不尊重,不要忘记,你的几十名同学在等待着你,你的老师也在对你望穿秋水;教学区里,轻声慢步,不要追逐打闹,保持你的绅士风度,淑女姿态。文体活动时,你可能会和突然飞来的球做一次亲密接触,姑且把它当做一次中奖吧,以微笑处之。放学时、做操时或在食堂吃饭时千万不要因为贪图一时的便利或因为着急,而产生插队的念头。学习上,规则就是规范,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考试,有条不紊。寝室里,整理好自己的内务,莫要违规使用各种大功率电器,记住,不要因为这些小事而拖累了自己的同居密友们;生活上,和同学和平相处,宽容忍让,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中成为一个能自觉的管理好自己的人。

中学生们有着如此青春的风貌,如此矫健的身姿,如此高昂的斗志,如此犀利的步伐。请你们按照规则去做事,把你的正能量发挥出来吧!让规则意识深入到我们内心深处, 让纪律观念与我们同行,让我们在规则的保护下过上最幸福的生活。

上一篇:机床数控技术课程的建设与探索 下一篇:高职院校Linux课程分级制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