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包十年依然在试点

时间:2022-10-02 03:46:16

电子书包十年依然在试点

小书包,大世界。让孩子们拥有健康、丰富的电子书包,或许是为他们拥有一个知识、见识和智慧的世界铺垫了一块基石。

周末在家,清理即将参加中考的孩子的一些旧书。教材、教辅、练习册,摞起来差不多有半米高了。随着孩子中考结束,这些书的“去处”只能是家里的储藏间或废品回收站。其实,放在储藏间也就是一种心理安慰,最终的去处可能还是回收站。

看着半新不旧的这些书,不能不想起已然说了多年的教材循环使用问题。在新闻媒体上看到一条消息:在美国,一本教材至少要8个学生使用,平均使用寿命5年;在德国、日本,教材循环使用已成惯例。而在我国,教材的使用寿命仅半年!

姑且不去讨论教材循环使用为何推行起来如此困难,面对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计算机软硬件成本的下降,转换思路,推行教材、教辅甚至教学工作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应该是解决教材问题的途径之一。

其实,早在2000年11月,教育部就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提出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其中,电子书包是教育信息网络化的重要终端产品,也是实行“校校通”工程的必备工具之一。2001年11月,国内众多的媒体相继报道,我国第一批电子书包分别在北京、上海、大连、深圳等4个城市试用。

但是,时间过去十多年了,电子书包依然停留在“试点”、“试用”层面。一则新闻报道:2011年年底,上海市虹口区启动了第二批“电子书包”试点项目,参与学校扩大到18所,仍然是每个学校一个年级试点,约有1700名学生参加。

十年中,关于是否推行电子书包的争议、辩论从未停止过。支持者认为,电子书包重量轻,功能多,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尤其是能联网的电子书包,能帮助孩子学到更多的课外内容,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知识窗口。同时,电子书包还能丰富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反对者则认为,学生自制力弱,电子书包会让孩子沉溺网络、沉迷游戏,轻则损害视力、健康,重则影响孩子正常学习。当然,反对者背后还有一股没有出现的势力,即被动了“奶酪”的传统教材、教辅的受益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任何关于教育的改革都是谨慎潜行,高考改革呼吁了十多年至今依然停留在局部的微调和地方的试点,推行电子书包不仅仅是学生教材的数字化、网络化,学生书包的减负,更将带来教学模式的嬗变、教育体系的震荡,对学生学习行为和习惯的冲击,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的成才率等。站在这个角度看,审慎推行电子书包无可厚非。

但是,换个角度,则会看到另一种情形。根据CNNIC 2012年1月的互联网报告,网络用户群越来越趋于低龄化,19岁以下的用户占到28.4%,而且呈现逐渐增长的态势。学生群体中,电子书包之外的各类电子设备如电脑、笔记本电脑、Mp3、Mp4、手机、iPad、PS机等比比皆是,电子书包充其量只是其中的一个选择。从客观环境看,互联网呈现高速发展态势,网络的普及率与覆盖率逐年提高,计算机软硬件设备成本趋于低廉,数字出版亦成为新闻出版业的下一个方向。种种迹象都显示出,无论电子书包会对传统教育带来怎样的冲击与挑战,电子书包的推行都将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一项改革,推行十年依然停留在试点阶段,一方面说明电子书包本身存在着致命的软肋,导致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都“欲用还休”,一方面也说明推行电子书包的阻力、障碍和难题是多层面的,非一方力量、一己之力所能解决。比如各类电子书包产品没标准、不兼容问题,就需要生产厂家开放心态,与出版社、教育部门合作,厂家之间彼此合作,在一个互利共赢的环境里研究生产标准、工艺规格,充实书包内容,提供及时更新。

小书包,大世界。让孩子们拥有健康、丰富的电子书包,或许是为他们拥有一个知识、见识和智慧的世界铺垫了一块基石。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上一篇:新媒体环境下日本纸媒的衰落与应对 下一篇:“I Do”or“I D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