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时间:2022-10-02 03:43:37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摘要:21世纪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高低取决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即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当前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人才的信息素养呢?首先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树立信息技术教学的培养目标;其次从我国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着手,分析出信息技术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使用能力”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锐感悟力和正误判断力,以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践使用能力;最后总结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的一些具体方法以培养上述三种能力。

关键词:创新人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使用;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249-02

人类在迈入21世纪的同时,也步入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科技知识将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是国际竞争的重点,而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高低关键在人才,我们的社会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里的“智”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科学文化水平,而重要的因素应该是他们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和实践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专门以计算机为主导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必将对未来社会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学科性,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时展的需要,它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普及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知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作为与语文、数学、英语课同等重要的一门课程,信息技术课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考核办法。因此,应当重视其学科性特点。

2.中小学信息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为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因此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在互联网上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打破时空限制,与专家、朋友交流,从而得到提高。这便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性。

二、正确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培养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中小学全面实施,而新课程又十分重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继读、写、算之后的第四种基本能力。只有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LA&AECT)在其出版的《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进行了表述,进一步明确和丰富了信息素养在技能、态度、品德等方面的要求。①信息素养:能够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②独立学习: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③社会责任: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三、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

虽然信息技术学科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基础学科,而目前我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现状是:信息技术课时少,学习时间短,很多老师只看到了信息技术课的工具性,认为只要按照书本的知识点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某种软件的使用即可,即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培养,这样的教学即使让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却没有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很难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情感层面的培养,更别说创新能力的培养。那要怎么样才能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1.应将信息技术教学的培养目标从“使用”能力培养改为“应用”能力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新知识点敏锐的感悟力和对其正误的判断力、对信息技术本身的实践使用能力。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所谓“自主探究”,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本位”代替传统的“课本本位”,以“主动探究”代替“被动接受”,学生以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教师则以一种“导演”的身份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新知。简单点说即是要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并在兴趣产生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乐趣,乐于学习,才会自已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宰。古语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在信息技术课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下,学生乐于发现、乐于思考、乐于实践、乐于创新,着眼于解决问题,从而学到新的知识点,满足了其求知欲,学习的乐趣上升到更高层次,久而久之,便培养了新时代创新人才必备的对信息的敏锐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③我们在看到信息技术课的学科性时,也不能忽视其工具性,所以不管是主动自主学习还是敏锐探究,都必须有对信息技术的灵活应用作基础,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对“使用”能力的培养也不能不重视。

2.我们要从制定培养目标上找出具体的实施办法: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教学更不能固步自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多创设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作为上课的切入点,只要做好这点,学生主动参与进学习任务中来了,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能学到新知识,这就达到了我们让学生在“做中学”的目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寻觅知识的翅膀,教师给予了学生这双翅膀,学生就一定会踏上自主探究的学习之旅。②多层次备课。在新课程改革提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科老师在备课时应该注意将本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整合在一起,设计教学任务时由浅及深,使学生不仅仅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到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还能从中敏锐地认识到到其他学科问题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提出新的猜想和思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③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这个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任务驱动、小组协作、学生自学等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寻找并完成任务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总之,要塑造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们须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架构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技术课理念和目标,形成合理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从而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Z].2000.

[2]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Z].2004.12.

[3]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5,(4).

[4]陈群.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D].

[5]王国雄.培养学生研究、实践、创新能力研究与实验[DB/OL].(2007-10-8).

http:///zzxk/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8.

上一篇: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乐至于学 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