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闻视角创作文学

时间:2022-10-02 02:38:24

用新闻视角创作文学

作者简介:鲁俊(1990-),女,湖北省宜昌市,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张倬闻(1989-)男,辽宁抚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

【摘要】新闻存在是新闻理论研究中经常使用到的概念,也是通常用新闻手法去分析一些文学类作品使用的理论方法,我们以新闻存在理论为系统概念,从《老人与海》的写作手法和其艺术手法两方面结合海明威的新闻经历分析《老人与海》中的新闻存在,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老人与海》,更为通讯写作加以指导。

【关键词】《老人与海》;海明威;新闻存在;通讯写作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63-01

1951年九月,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正式出版。在《老人与海》作品中,不难读出许多与新闻相似的处理手法,比如叙事语境、动词垒叠、“冰山原理”等等,这样作品就难免是一个新闻存在。用新闻视角去创作文学,海明威成为了文学的一种传承与创新。

1 《老人与海》文学创作让海明威的新闻手法表现淋漓

《老人与海》的问世是海明威作品的终结,而这部作品也把海明威毕生学到的新闻手法表现的淋漓尽致。

1.1 叙述语体,写活圣地亚哥:海明威在塑造“圣地亚哥”这个形象时,先后讲明了其第一次捕鱼归来、吃完饭、出海、捕小鱼、捕捉大马林鱼、击打鲨鱼、回港几件事。海明威写这些故事时,完全采用了一模一样的线索脉路,那就是点题到指向,到进展,到评议,最后到结局的故事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就是常说的叙述体语篇体裁。叙述体语篇体裁是最为常见、用途最广的一种语篇体裁。

通过阅读《老人与海》,大家脑海中一定会出现一个倔强、固执而十分顽强的圣地亚哥形象,特别是他在左手不停抽筋时扔不放大马林鱼。海明威展现了一种他独有的叙事工具手段。他用《老人与海》这篇文章为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做“不要只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写文章,还可以从事件现场的某个人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特别是从受到事件影响的人的角度叙述。” 《老人与海》充分采用了叙述体语篇特点,还原了圣地亚哥出海捕鱼的所有情节,逻辑关系一目了然。

1.2 动词垒叠,写真圣地亚哥:《老人与海》是成功的,这种成功跟海明威另外一种新闻处理手段是分不开的,那就是动词的垒叠。在通讯写作中,我们常常强调记者,要大量使用动词,减少形容词、副词,甚至一篇文章中的动词要比名词多。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写道“钩索慢慢儿稳稳上升,接着小船前面的海面鼓起来,鱼儿出水了。它不停地往上冒,水从它身上向两边直泻。”短短两句话,写出了当时捕鱼场景的紧张和激烈。而“慢慢儿稳稳”两个连续副词是一种激烈的反衬,鱼儿出水的瞬间,没有使用常识中我们通常使用的“猛的、忽然”这样的词汇,而是采用了“不停地”这种延续性动词,让整个片段绵密紧凑。

海明威的新闻技巧使得《老人与海》更加充实,这与通讯写作中善用动词的特点有相似之处,“优秀的通讯讲述要有逼真的再现能力,而不是叙述能力。”《老人与海》存在着优秀通讯作品的再现能力,还原了圣地亚哥捕鱼的每一个片段,大量动词的使用,让文章连接更加紧密。

1.3 寥寥对话,写尽圣地亚哥: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还有一个更为巧妙的表达方式,那就是对话。海明威安排了一次巧妙的桥段,那就是圣地亚哥第一次回港,小男孩给他带来了食物,他们俩吃饭、聊棒球的对话。恰恰是这段对话,让圣地亚哥回到了生常人的生活,他不是不能说话,也不是疯子,而是只有小男孩进入了他的世界,能够跟他对话。

海明威对话描写却写得十分传神,因为真的只有寥寥数字,让所有受众都觉得圣地亚哥不苟言笑。从圣地亚哥和小男孩吃饭那段对话来分析,小男孩说的话几乎是圣地亚哥说话的5倍有余。新闻通讯上经常说“要用尽可能简短的文字传达出尽可能多的信息,而且要交代得清楚明白。”海明威这样处理圣地亚哥的对话,不仅给受众交代清楚了圣地亚哥所要表达的思想,还为受众用简洁的语言表现了圣地亚哥的形象,语言干练、做事坚毅的形象。

2 《老人与海》艺术手法让海明威的新闻技巧升华

在《老人与海》的艺术手法上,总会被大家忽略的就是为什么海明威要把最后一篇文学作品定位在拟实手法的类通讯写作上。

2.1 独语情景,一比世界震撼特写:圣地亚哥是孤独的,在《老人与海》中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一个人、一支船、一条鱼,这就是《老人与海》的整个天地。海明威在叙事中设计了一个让所有人看到希望的小男孩,就当大家都以为小男孩能够改变圣地亚哥84天捕不到鱼的窘况时,圣地亚哥的第二次出海却把他留在了海港。这样,圣地亚哥就能够真正成为了“一个人”与世界的对决,受众感到的就是更强烈的心灵震撼。

在独语语境中,海明威给圣地亚哥的定位就是“尊严”,人们尊重这个敢于一个人挑战全世界的男人。在这种语境中,海明威经常使用特写,他大量运用了这种新闻技巧。可能他同样认同“特写的用词必须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才能将一个司空见惯的主题演化成一篇趣味盎然的报道,使读者读得津津有味。”

2.2 “冰山原理”,现实与象征的碰撞:《老人与海》的最高艺术成就莫过于表现了海明威最独到的“冰山原理”。到底什么地方需要虚写不表,什么地方需要实写细化,海明威把圣地亚哥分析到透,然后促笔写下了整个捕鱼的过程。《老人与海》的素材和人物原型都源于现实,小说的人物形象及情节发展亦是逼真的。这样的圣地亚哥才是生活中需要的,而不是那种生活在阳春白雪里的圣地亚哥。

人们常说《老人与海》中没有女人,其实海明威所要表现的女人恰恰是圣地亚哥想要征服,却征服不了的大海。男人对待爱情选择的是征服,所以海明威把圣地亚哥的爱情故事写在了海洋上。圣地亚哥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征服大海,这就是海明威冰山原理中提到的为什么《老人与海》中没有写爱情故事一样。

海明威采用了新闻中的新闻屏蔽,放弃了一些东西,而着重表现了一些东西。这符合新闻所说的“一个新闻只表示一件事”的写作手法。《老人与海》中只表示了一件事,那就圣地亚哥出海捕鱼,其他与之无关的事,海明威巧妙的都选择放弃书写。

3 结论

人们往往会忽视的一件事便是海明威是否与新闻存在着交集,《老人与海》是否体现了海明威的新闻存在。其实《老人与海》显露着海明威扎实的新闻功底和巧妙的新闻思考。正是这些新闻能力,才让海明威的文章字字相连,读起来紧凑绵密,无可插针之处。

参考文献

[1] 海明威著,吴劳译.老人与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

[2] 李华田,卢敏,彭灿编著.厄内斯特?海明威作品导读[M].2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国庆.生成结构潜势与语篇体裁[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19(3)

[4] 里奇著,钟新主译.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82

[5] 孙丽丽.基于语料库对海明威《老人与海》的文体特征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4)

[6] 戚鸣.实用通讯写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7] 许向东,刘学义编著.新闻发现、采集与表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 范卫东.海上独语的多重叙事功能[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4)

[9] 莱特尔,宋铁军译.全能记者必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 戴金喜.论海明威独特的文体风格[J].南平师专学报,2006,25(1)

[11] 程道才编著.西方新闻写作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2] 李瑛,万灵.“冰山理论”与《老人与海》[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6,22(2)

上一篇:多元化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基于传统生活方式的设计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