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明道 道不远人

时间:2022-10-02 02:08:59

唐代古文运动领袖柳宗元主张“文以明道”。他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写道:“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他反思自己年轻时只重视言辞及文采的偏颇,认识到“文以明道”才是写作最重要的事。但“道”在哪呢?从来就众说纷纭。

面对讨论了很久,纠结了很久的中学作文教学,我的作文教学观借用先贤的表述就是“文以明道,道不远人”――写作须关照现实,关注生活,表达真实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其目的须有益于自身成长,有益于社会。教会学生通过写作来阐明“不远人”之“道”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正途。

但近年来,各地高考作文中暴露出的相当浓重的故纸情结和伪文化倾向值得我们警惕。在华丽的伪文化外衣下,有不少考生的故纸情结很重。一方面只知去翻故纸堆,罗列堆积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历史文化名人即所谓的万能材料,一方面不知妥帖与否地去堆积准备好的古典诗词或名言名句和精彩语段。但因为高考作文不是文学创作,不是为了选拔作家,近年来山东等省就明确提出封杀片面追求辞藻华丽、堆砌优美文辞的所谓“文化作文”。

2011年河南省新课标卷高考作文试题具有稳定性、开放性、时代性的特点。以“中国崛起”为命题内容,沿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显得大气而具有时代特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中国崛起”是与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意在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把个人的认知、体验、命运,与国家的发展、前途、命运联系起来。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抒写感受,张扬个性,展示才情。

但我在阅卷时发现有不少考生作文内容从春秋战国洋洋洒洒写到唐宋明清,最后看到快到800字的划线了,才赶紧写到现代。其中有一篇我刻意数了一下:从秦始皇写到,写了9段,写到21世纪的只有两行30个字,即全文结束。

还有一些能体现高考写作中故纸情结和伪文化倾向的典型作文片段,阅卷暇余,摘录如下,以求反思。

“中国的变化是中国人不断进取创造的。左思为写《三都赋》……

中国的变化是中国人坚持不懈的进取拼搏精神。李时珍……

中国之所以快速崛起,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自己的路,才能取得成功。一代诗仙李白……”

“当雏鹰嗷嗷待哺于巢穴之中,仰望蓝天时,它知道只有广阔的蓝天才能给它以搏击长空的机会;当骏马被困于栅栏,仰天长啸时,它知道只有辽阔的草原才能给它以驰骋万里的机会;当鱼儿遨游浅底,静静观望时,它知道只有溪水的清澈才能衬托出它的灵动与秀丽。于是有一天,雏鹰回报蓝天以搏击,骏马回报草原以驰骋,鱼儿回报溪水以灵动……”

“农民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是那种最淳朴、不矫揉造作、开怀的笑容,这种笑不是李白那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疏狂之笑,也不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刚烈顽强的笑,亦不是那种‘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妖娆妩媚的笑。”

“中国的崛起靠的是什么呢?国人坚定的信念,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人们的辛勤付出。如果国人在困难面前退缩了,停滞不前了,还会有中国现在的成就吗?”

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平凡是苗圃,孕育着烂漫,只要你肯浇灌;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浩瀚,只要你肯积聚。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不甘平凡的理念支撑着中国的进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记载着中国的崛起。事实胜于雄辩,真理胜过浮华,努力永远不会晚。

蜜蜂带着蜂蜜甘甜的梦想飞向天涯海角,人们带着自己坚定的信念走向成功的大地。过去只是代表你的曾经,如果你一味为过去而懊悔,那么你也将失去明天了。如果你为失去月亮而停滞,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中国的过去怎样并不代表以后会怎样,我们人也是如此。

回望过去,珍惜现在,把握未来,成功属于我们的,我们的未来不是梦。昨天已经过去,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我们应该总结昨天,奋斗今天,迎望明天,要对明天充满憧憬。只要努力,你就有成功的机会,一旦放弃,将无成功可言。

面对这些高考作文片段体现出的故纸情结和伪文化倾向,我不禁要问: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到底要教学生什么?这是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吗?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业和进入社会有积极作用吗?岂不知“高考一过,作文已死”!

基于“文以明道,道不远人”的作文教学观,沿袭传统作文教学的优秀经验,我提三点作文教学与备考的建议,以求中学作文教学能回归正途。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我的第一点建议是要更多地关注现实中的题材和素材,以朴实真诚的平民情怀和对现实的忧患意识去发表议论和抒发感情。

我们如果认真研究一下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趋势,就会警醒地发现高考作文命题与现实生活贴合得越来越紧密。比如2008年全国一卷的“抗震救灾”,四川卷的“坚强”,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辽宁卷的“青少年的社会公德和自我个性”等;2009年广东卷的“常识”,江苏卷的“品味时尚”,江西卷的“兽首拍卖”,山东卷的“见证”,重庆卷的“我与故事”,辽宁卷的“明星代言”,天津卷的“我说90后”等;2010年的全国二卷的“浅阅读”,上海卷的“丹麦人钓鱼”,江苏卷的“绿色生活”等这些试题的命意都带有显豁的时代感和现实意识!

所以,高考作文备考就应该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写作素材尽量选取贴切、新颖的现实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的第二点建议是要多读、多看、多练笔。阅读量不足,学生无法形成厚实的知识积淀;阅读深度不够,学生无法形成积极持续的思考;阅读后的练笔太少,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概括和信息的提取能力就得不到及时训练,阅读中思考的东西就不能清晰地梳理和总结。

实际上,我们只要提供了充实的富有内涵的阅读材料,学生就一定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们的课堂作文主要练审题,练规范,练速度;而与课外阅读配套的课外随笔就可以主要练积累,练文采,练思想。将这两方面持续、扎实地同步推进下去,一定可以在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中积累素材,训练思维,砥砺思想。

高考作文的文体选择多是议论文。但在新课程教材里,论说文又占必修教材多大的比例呢?而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指导时,又对议论文阅读教学重视几何呢?如果从阅读与写作并进方面考虑,以期达到思维与表达共长的效果,我觉得说理散文的阅读教学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例如一些名家的杂文和随笔,说理形象幽默,笔法生动活泼,学生学起来容易上手。既避免了学习中规中矩议论文的枯燥和空洞,也使学生写作的思维与表达同步得到提高。

“但有三点两点雨,可得十枝五枝花”。我的第三点建议是师生同写共评。对于两周一次的课堂作文,采用师生同写共评的形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而语文教师通过“下水”亦可以感知写作的甘苦,带动学生,引领学生。而后的共评则又可形式多样,既可由教师选出若干典型文章包括自己的下水作文,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评析修改,又可由学生组成小组互评,然后小组推荐典型文章包括下水作文,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评析修改。

作文评改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但一定注意不能单一,而且要在课堂上组织师生共评。原来那种教师一改了之,课代表一发了之,学生一瞥了之的低效费力的评改形式可改矣!所以我提倡每次课堂作文都要师生同写共评,注重每次课堂作文训练的实效,以教师写作的真诚召唤学生写作的真诚!

作文教学和备考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以更积极的思考和更主动的姿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我们绝不要坐等某些写作天才的出现,而是要通过我们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促使更多天才的涌现和全体学生语文素养与作文水平的共同提高,这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安身立命之所在!

上一篇:“家长―助教”作文综合实践课题 下一篇:半命题作文写作要领及范文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