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电视”文字渊源浅析

时间:2022-10-02 01:31:26

“卫星电视”文字渊源浅析

编者按:本刊创刊10周年之际,网友“星星相映”发来此“奇文”。作者用”说文解字”的功夫全新的解析了“卫星电视”的意义,未尝不是给我们添加了一道“餐后甜点”。如果要把卫星电视接收活动这样的一个社会现象向卫星电视文化引申、提升,本文的考证工作也许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自古以来,“正名”是个很关键的环节,所谓名正言顺才能师出有名。

作者“掉书袋”的功夫很了得。以我本人的经历,只有在给儿子起名字时才如此花费精力。感谢作者这般“咬文嚼字”,权当奉献给读者们又多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吧。

卫星电视这个概念众所周知,但“卫星电视”的文字渊源并不是每一位烧友都很了解。为此,我想在《卫视传媒》创刊十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撰文对卫、星、电、视四字的渊源作一下浅析。

“卫”是个典型的象意字,现在“六书”属会意。繁体字作“”和“”,由韦、币和行来会意,行有排成行列来护卫的意思,韦既表音又表义,在甲骨文中卫通韦,简化字“卫”的简化法则属另造或借用简体会意类。从“卫”的甲骨文(图1)我们可以看出中间有人的象形,四周是足印和墙的象形,由此会意守卫、防护之意,卫的本义就是守卫、防护。《篇海》:“卫,防也、捍也。”《玉篇》:“卫,护也。”晋朝阮在《为曹公作书与孙权》里写道:“江河虽广,其长难卫也。”就是说虽然江河广大,但它漫长的海岸线是不容易守护的。这里的卫用的就是本义。近代学者严复曾经说过:“民之有待于卫者,以其有强梗欺夺患害者也。”意思就是说:民众有待于政府保护的原因是因为社会上有强取豪夺、欺压他们的祸害存在。这里的卫字用的也是本义。《现代汉语词典》对卫生这个词的解释是指能防止疾病,有益于健康。笔者认为这里的卫也可以理解为保护、守护之意,卫生可以理解为保护生命。

由守卫、防护的意义引申,卫也指担任保护任务、职责的人。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卫,宿卫也。”就是说,卫是指在宫中夜间值班、担任警卫的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记载:“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这里的卫就是指卫士或卫兵。《史记•李斯传》:“赵高诈诏卫士,令卫士皆素服持兵内向。”意思是说,赵高假托秦二世的命令,让卫士们都穿着素色的衣服,手持兵器面向宫内。这里的卫就是指守卫的人。卫由守卫的意义引申,也有围的意义。卫星就是就是指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也可以指人造卫星,这里的卫就是围绕的意思。

“卫”还是明代军队屯田驻防的一种编制的名称,一般都在卫字前加上驻防地的地名,如威海卫,天津卫。天津卫就是今天的天津市。古代所说的直沽就是今天北运河和南运河的汇合区,在今天的内狮子林桥西端一带。明建文帝二年,燕王朱棣率兵南下,发动“靖难之役”,从直沽渡过。朱棣做了皇帝后直沽就成了天子渡过的地方,于是就给直沽赐名天津。1904年明成祖在天津设立天津卫。津就是渡口,“津”的古文还带舟字旁。我们常说的问津就是探询渡口,现在泛指探问价格和情况。当然津还有许多其它意义,这里不作赘述。

“卫”在古代还当箭尾的羽毛讲。《释名•释兵》中写道:“鸟须羽而飞,矢须羽而前也,齐人曰卫。”意思就是说,小鸟必须要有羽毛才能飞翔,弓箭必须要有箭羽才能射向前方,齐国人把箭尾的羽毛称作“卫”。王充在《论衡•儒增》中写道:“楚熊渠子出,见寝石,以为伏虎,将弓射之,矢没其卫。”意思是说楚国的熊渠子夜间出行,看见一块横卧的石头,以为是一头老虎(一说是犀牛),就用箭射它,射中后却看不见箭尾的羽毛。

“卫”还可以当肢体讲。《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睿智, 四卫变强,气不入,身无苛殃。”这里的卫是指肢体,四卫变强就是四肢变得强壮。

“卫”在成语中的应用也很广泛,大家耳熟能详的是精卫填海。精卫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传说炎帝之女在东海被淹死,灵魂化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典出《山海经•北山经》。后喻不畏艰难,奋斗不懈。燕巢卫幕典出《孔子家语•正论》:“卫孙文子得罪于献公,居戚。公卒未葬,文子击钟焉。延陵季子适晋过戚,闻之曰:‘异哉!夫子之在此,犹燕子巢于幕也,惧犹未也,又何乐焉?君又在殡,可乎?’”后以“燕巢卫幕”比喻处境非常危险螳螂之卫比喻微弱的兵备。炊粱跨卫典出《觚剩•蒋山佣》:“(顾炎武)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舆,而炊粱跨卫,乃此身安处也。’”意思就是不坐车船用高粱做饭,骑驴子代步。形容简朴的生活。卫,驴的别名。引虎自卫典出《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严颜在巴郡,闻刘璋法正请玄德入川,拊心而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比喻靠恶势力来保卫自己,反会招来祸患。没卫饮羽谓连箭的翎都射没在物体中,极言射力之大。语本《论衡•儒增》:“儒书之言楚熊渠子 、 养由基 、 李广射寝石,矢没卫饮羽者,皆增之也。”。其实,王充在《论衡•儒增》中对熊渠子 、 养由基 、李广箭术的描写有些夸张。养由基的箭法是百步穿杨,《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李广射虎的故事近乎家喻户晓,《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镞是指箭头,并不是箭羽。我认为司马迁的记载是属实的,当李广走近一看,发现箭头已射入石头中,他射的并不是虎,而是石头时他自己也感到惊讶,于是又多次反复箭射石块,可始终没能将箭射入石中。实际上李广完全可以再次将箭射入石,这涉及到内功心法,我们这里不作讨论。

“星”是一个形声、会意兼象形的字,金文(图19)和小篆(图20)字型上面的“晶”是形旁,下面的生是声旁,形旁表义,声旁表音。后来形旁的三个“日”省略了两个,简化字作“星”,简化法则属会意字部分减省类。《说文》说星是万物之精,上为列星,从晶生声。它的本义就是指天上的星星。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宇宙间能发光的天体都叫星。这些发光的天体又可以分为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等。彗星俗称扫帚星,根据《尔雅•释天》的解释,说它的形状似扫。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星空进行了研究,为了便于认识星空,古人将天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叫做星宿,简称二十八宿。比如斗宿,就是由七颗亮星组成一个勺子的形状,通常我们把他叫做北斗星。“斗”就是古代舀酒的勺子。《诗经•大雅•大东》里这样写道:“唯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意思就是说北方的天空里有勺子,但不可以用来舀酒。北斗星,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名称叫大熊星座。大熊星座中的α、β、γ、δ、ε、ζ、η七颗星,依次名为天枢、天旋、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星星在天空中零零散散分布,由此星又有了分散的意思。《释名》:“星,散也,列位布散也。”戴星、文星、流星皆谷精草别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此草生谷田中,茎头小白花,点点如乱星。”成语星星落落就是形容分散。因为星星在空中繁多且连片,星又有密的意思。成语星罗棋布就是如天星罗列,似棋子分布。形容多而密。流星在空中划过的速度快时间短,由此有许多带“星”成语形容迅捷,如:电流星散、大步流星、击电奔星、星驰电发等等。星星形体虽然庞大,但离我们太遥远,我们用肉眼看到的只是细小的亮点,由此星有引申有细小的意思,擘两分星指很小的重量都分辨得清清楚楚。比喻准确清楚。两,较小的重量单位;星,秤杆上标记斤两的小点子。

古人还通过星象来占卜,星工就是指通晓星象的人。现在研究星象的大多是天文工作者,星在很早就具有了天文的意义。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星历就是指天文历法。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我的先辈并没有立下什么功劳,可以得到皇上赐给的剖符和丹书铁券,掌管史籍和天文历法,类似于占卜祭祀之官,本来就是给皇上戏耍的,像畜养倡优一样,是世俗之人看不起的职业。”星还可以指名人。现在常说的追星族就是指追捧、崇拜具有某种(多指文体类)特长的名人的人群。许多“粉丝”(FANS)追星过于盲目痴迷,以至荒废了学业和工作,这种追星就不值得提倡。

“电”这个字出现得较早,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多处出现。在甲骨文中,电、神、申是同一个字,它是一个象形字,像闪电炸裂、光耀曲折的样子(图21)。电的本义就是指闪电。《说文》说:“电,阴阳激耀也,从雨,申声。”用“阴阳激耀”来解释“电”是完全符合科学道理的。这个字很早就假借为地支第九位的“申”,后来在金文中出现的电就多了一个雨字头(图22),成为会意字,现在简化字又将“电”的雨字头去掉,恢复了古法。电为什么会假借为“申”呢?根据《文字源流•析例篇》的解释:“由于闪电的活动神速蜿蜒展长,因而用以表示申展,后又作伸。”《文字蒙求》说:“申,电之古文也,电光闪烁,有长有短,字形象之。”《说文》对“申”有两种解释,一是“电”,一是“神”,可见许慎已认识到“电”与“神”有密切关系,都来源于“申”。周代金文中有“享孝于皇申祖考”的字句,意思是“祭献和孝敬伟大的神灵祖宗”。把“申”――也就是“电”当“神”字用,说明当时的人确实是把“电”和“神”当成同一个东西来看待的。后来在“申”的旁边加了一个“示”分化出了“神”字。“示”在甲骨文中像祭祀用的牌位。

古人为什么会把“电”看成“神”呢?古人遇到的自然灾害,像森林火灾、狂风暴雨、洪水泛滥等大多和雷电伴随在一起。由于当时自然科学技术的缺乏,面对众多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和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古人心目中的雷电作为灾害的预兆,雷电就成了天神的吼声和天神的现身。古人对电的恐惧敬畏转而变成对神的恐惧敬畏,“电”也就变成了“神”。

《梁传》记载:“三月癸酉,大雨震电。”震电就是雷电。由于闪电的时间很短促,许多形容短暂、迅速的成语均带“电”。电光石火本来是佛教用语,语本《五灯会元•雪峰存禅师法嗣•保福从展禅师》:“师曰:‘瞌睡汉出去!’上堂:‘此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构得构不得,未免丧身失命。’”后以“电光石火”比喻稍纵即逝或稍纵即逝的事物,也比喻极迅速地。风驰电掣是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流星飞电、电掣星驰、飞云掣电等都可用来形容迅捷。随着时代的变迁,“电”的有些用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词的本义。如“充电”本来是指给蓄电池补充电能,以获得再次放电的能力,现在也可以指通过学习补充知识和技能,这是一种比喻的用法。再如“触电”是指人或动物触及带电导体,但许多人对初次接触电影或电视剧也叫触电,显然这是一种幽默的说法。

“视”是一个形声兼会意的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繁体字作“”,简化法则属草书楷化类。视的出现估计较晚,我在《甲骨文字典》和《战国古文字典》中都没有查到。东汉文字学家在《说文解字》中收录了“视”字。《说文》说:“视,瞻也。视不必皆临,则瞻与视小别矣。” 《玉篇》:“视,看也。”它的本义就是看。《礼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意思是说如果思想不集中,即使是睁着眼睛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即使竖起耳朵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即使吃着食物也不知道什么滋味。中学课本里一篇《口技》中这样写道:“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意思就是“ 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这里的“视”就是用的本义。“视”由看的本义很容易就引申有考察、观察、看待的意思。《字汇》:“视,看待也。”《论语•为政》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 大致意思是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苏洵在《六国论》中写道:“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意思就是“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潜夫论•交际》中说:“见贱如贵,视少如长。”这里的“视”都是对待、看待的意思。 “视”在古文中通“示”。《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意思是说:“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青蒿。我有高贵的宾客,品德高尚声名好,教人忠厚不偷盗。”这里的“视”通“示”有示范、教化的意思。《尔雅•释言》:“,偷也。”

“视”在成语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一瞑不视一般有三种意义,一是指闭眼不能再看,指死亡。语出《战国策•楚策一》:“有断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鲍彪注:“瞑,不视也,谓死。” 一瞑不视也用来形容不怕牺牲,还有人为的闭眼不看,指逃避现实。视若无睹指看见了好像没看见。形容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视险如夷指把危险看作平安。形容勇敢,不畏艰险。视同秦越是说先秦时秦越两国,一在西北,一在东南,相去极远。后因称疏远隔膜、互不相关为“视同秦越”。视死如归就是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用“视”组成的词语也不少,视力就是指在一定距离内眼睛辨别物体形象的能力。视野是指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探视、省视是指看望。电视是利用无线电波传送物体影像的装置。由发射台把影像变成电能信号传播出去,电视机把收到的信号再变成影像映在荧光屏上,也指利用上述装置传送的影像。卫星电视与普通电视的区别在于传播接收途径不同而已,它通过卫星中转电视信号,用卫星天线、降频器、解码器等来接收。

卫、星、电、视在实际应用中还有许多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用法,限于篇幅,暂不赘述。■

上一篇:接收/播放高清节目两相宜(下) 下一篇:首季ASTRA公司拓展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