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之困

时间:2022-10-02 12:55:14

“独立学院”之困

近日,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等四所独立学院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明年开始,他们将自授学位。另据官方媒体透露的数据,今年以来,辽宁、黑龙江、山东、湖北、江苏等省12所独立学院经教育部批准后与所属公立院校脱离,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这也就意味着“读三本独立学院,拿名校学位”的历史即将局部终结。还有一则消息显示,陕西40所省属公办高校负债超过100亿,各高校还债高峰陆续到来,有的高校收来的学费基本用来偿还银行的贷款,债务问题成为各高校校长最为头疼的问题。

独立学院的“母体结构”

之所以把以上两则发生于近日的热点新闻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它们都起因于同一种强悍的时代驱力:货币。十年前,在中国以官办为主流体制的大学母体中,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子体――独立学院。然独立学院有独立之名,却无独立之实。多数独立学院与其母体大学不仅共享一个学校的牌子,而且共享母体学校的实体办学资源,包括教师、校舍和实验室等等。更关键的是,独立学院的本科毕业生,还可以拿到母体学校的学士学位证书。截止目前,未曾听说独立学院有举办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如果有,恐怕硕士、博士学位也要共享了。

独立学院一般以本三批招生,福建等部分省区的独立学院今年调整到本二批招生,但与多数母体学校(主要是一些省部委重点建设大学)的本一批次招生相比,其生源质量的总体落差相当大。而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以其母体学校的学子自居。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归属感并无不妥。但是在各大名校为争优质生源不惜动用非正当手段的今天,那些重点大学凭什么愿意让独立学院挥霍他们的品牌呢?难道真的是母子一心?

笔者在大学逛荡时捕捉到这样一个细节:重点大学本部的学生在谈及旗下独立学院的学生素质时,心生鄙夷,恨不能与其划清界线。这不仅是学生们的普遍情绪,即使是教育界学者也有相当一部人持有类似的价值判断。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认为:独立学院没有学位发放资格,只能依靠母体校,造成二、三本的学生毕业时却拿到了一本学位证书的怪象,这对一本学校的学生不公平,对其他民办高校更是如此,严重挤压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可见独立学院与其母体学校难以共享核心价值,却也不得不把母子一家的结构维持下去。图什么呢?图一个“钱”字。

独立学院的历史贡献

独立学院的大量出现,正逢中国大学的数量化时期。但在官办为本的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之下,数量化的却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先,官办的大学机构编制及人员编制都不允许瞬间扩张。简单地说,事业单位的编制规模得控制住,这即涉及国家资源的稀缺性问题,更关乎国家要在高等教育上投入多少财政的问题;其次,中国的民间资本对于私立大学一直缺乏热情,除了少数商人洞悉投资教育可在企业税收上获得减免等商业秘密外,多数商人把对国民教育系列的投资看作是商业上的裹脚布,又长又臭。第三,在数量化的驱使下,全国各地重点大学的扩张运动从增地建楼开始,旋即陷入了空前的债务危机。

针对以上难题,中国高等教育的行政主管部门创造性的提出了“独立学院”的新型建制,即依托母体学校举办与母体学校办学规模相当的实体学院。这种体制性挪动及时化解了中国高等教育时期的捉襟见肘。一来在无需国家财政大规模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数量化扩张,这种扩张的最终结果体现在“毛升学率居世界前列”的官方政绩单上;二来局部地解决了各高校在增地建楼的扩张运动中伴随产生的债务危机问题。笔者似乎有必要在第二个问题上多说几句。从教育部等官方部门的说法来看,“独立学院”在中国高等教育的扩张中承担了重要使命,却有意遮蔽各大官办高校纷纷申请举办独立学院的货币驱动力:以笔者掌握的案例来看,独立学院的学费标准是公办大学的二倍左右,一所独立学院的全部学费进帐,差不多可以冲抵一所公办大学为增地建楼向银行举债20亿所产生的利息。

独立学院可以独立了吗?

那么“独立学院”可以独立了吗?从教育部的举措来看,公办高校“去独立”之意已决。从社会民意来看,这种“去独立”举措也符合大势所趋。在官办大学体制广受批评的背景下,民办大学的高等教育建制成了一些有识之士跃跃欲试的想象。而数量众多的独立学院如果从官办的母体学校中分离出来,以民办大学的建制自立门户,似乎成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美好愿景。

但是我们几乎可以预言这种愿望是要落空的。在中国特定的高等教育体制结构中诞生的“独立学院”,在走过十年左右的历程之后与母体学校分离,必然要面临一种难言的阵痛,甚至导致局部的母子双双破产。

作此判断的第一个依据是,在过去十年,公办大学举办“独立学院”只是出于吸金的目的,并没有倾其心力培育“独立学院”的成长。独立学院对于母体学校来说一直是处于依附地位,一旦单飞,不但只能在低层次上打转,而且面临着文凭的急剧贬值。第二,在公办大学的债务危机日益深重的背景下,独立学院的自立门户无疑是公办大学的雪上加霜。笔者相信一些公办高校的“去独立”已无可挽回,但那也只是发生在局部。政府不会慷慨解囊化解各大高校的债务,教育部鼓励的“去独立”也只能在少数“无债一身轻”的大学中得到积极响应。

名词解释

独立学院,也被称为“二级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教育部负责审批,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独立学院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我国独立学院产生于1999年,以浙江大学与杭州市联合创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标志。独立学院的概念被正式确立,始于2003年的教育部8号文件,文件颁布后,独立学院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向自主办学机构过渡。目前,全国已经有300多所独立学院。

上一篇:书评 第16期 下一篇:两岸携手亚太国家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