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42例

时间:2022-10-01 11:35:22

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42例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6-0855-01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B

尺骨鹰嘴骨折是肘关节常见损伤之一,其治疗方法很多,如螺钉、钢丝、钩端接骨板、张力带内固定等。其中张力带与其他治疗方法比较,具有可早期功能锻炼、符合生物学、避免骨折再移位的特点。采用此方法治疗42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2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男22例,女20例,年龄18~69岁。横断或斜形骨折28例,粉碎骨的14例,上下骨块平均分离移位达1.5 cm,伤后距手术时间平均4天。按照鹰嘴切迹关节面的范围分为三型:Ⅰ型骨折影响骨折面的近侧1/3,Ⅱ型骨折影响骨折面的中1/3,Ⅲ型骨折影响骨折面的远侧1/3。本组Ⅰ型7例,Ⅱ型23例,Ⅲ型12例。

1.2 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肘后正中切口,自鹰嘴顶点上方2 cm沿尺骨嵴向下延长6 cm,显露骨折端。清除骨折端关节内积血,用巾钳夹住骨折近段,逐渐伸直肘关节,使两折端相接近。巾钳同时夹住远端,轻轻屈伸肘关节,直视下解剖复位。选用2.0 mm克氏针,分别于骨干侧位上的前1/3与正中位上中1/3和中内1/3交界处由近向远钻2个孔,钻孔方向略偏向掌侧,直到术者感到穿破对侧,骨皮质阻力突然减小时止。克氏针在髓腔内长度达8 cm,剪断克氏针在尺骨鹰嘴外多余部分。针尾弯曲成钩状,近段露出3 mm,再在距骨折端远侧1.5 cm处垂直尺骨嵴用一1.5 mm克氏针钻透骨皮质,用一1.2 mm钢丝穿过骨髓腔“8”字交叉,绕过两个针尾拉紧打结,剪断多余的钢丝。在手术台上伸屈肘关节,检查骨折端无分离及张力带松动后,缝合切口。切口术后屈肘130度石膏托固定2周,拆线后,早期行肘关节功能练习。

2 结果

治疗后以影像学检查和功能恢复情况来判定结果。优:解剖复位,一期愈合,伸屈正常无疼痛;良:解剖复位,延期愈合,伸屈受限10度~15度,无疼痛;可:骨折错位,伤口感染,伸屈受限>15度,活动时疼痛。结果本组42例均获随访,时间4~24个月,疗效优33例,良8例,可1例,未发生骨折及骨折端再移位现象,优良率97.6%。

3 讨论

尺骨鹰嘴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因此恢复关节面的正常解剖对位、牢固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至关重要。如关节面对合不齐,可造成日后的创伤性关节炎,导致肘关节疼痛或活动受限。采用张力带技术就是从生物力学原理出发,在术后活动肘关节时,骨折线后侧为张力侧有分离趋势,骨折线前侧为压力侧。由于骨折后张力带的作用就是骨折后侧的分离性张力变为相应压应力,使骨折端紧密对位起到了AO张力带固定的良好作用。此外,尺骨鹰嘴处松质骨含量多,骨折愈合所需时间短,本组病例均在1~2个月内达到骨性愈合。由于张力带的牢固固定使早期锻炼成为可能,这也是张力带优于螺钉、钢丝、钩端接骨板的显著特征,本组病例从2周即开始功能练习,而螺钉等则需固定8周左右,因此张力带技术可有效防止关节僵硬的发生,是非常值得推广的一项临床实用技术。

收稿日期:2006-01-17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无痛性心肌梗死23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羟基磷灰石义眼座I期植入肌椎内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