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微课例研究

时间:2022-10-01 11:30:52

《青海高原一株柳》微课例研究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实写的一篇借物抒情散文,文章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对柳树那顽强生命力的赞叹与敬畏。文章语言生动,文字优美,结构典型清晰,但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学略有难度。那么如何突破这个难度,做到“长文短教”,且让学生学有所得呢?在今年的省“师陶杯”颁奖活动暨区第四届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节中的课堂教学展示中,我执教了此文,故对此文进行了深入的文本研读与课堂探究,收获颇多。

一、扣住“神奇”,一唱三叹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受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在仔细研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我第一次设计的教学主线是抓住“这是一棵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进行一唱三叹。

【教学设计】

……

在复习导入后引出: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板书:神奇)

(一)神奇在哪些地方?

1.生长环境

在如此贫瘠荒凉的高原上,居然能有这样一株柳树,真是――神奇,怪不得作者说: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生齐读)

2.形态

一奇:粗壮高大

二奇:坚硬如铁

三奇:苍郁深沉

(二)看着这样一株柳树,作者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生再读)

……

【教学反思】

基于这样的教学设计,我进行了第一次试上,很多老师听了我的试上课后都肯定了我的教学思路,觉得不错,课例完整,重点突出,训练也到位。说我抓住了“神奇的柳树”这条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落脚点,并依据课文特点采用了比较、环境渲染、图片创境设情等方法体会“神奇”,同时,一唱三叹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巧妙地让学生感悟着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学生自己。说、读、悟融为一体,应该说试上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但在进一步的研讨过程中,有老师向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你真觉得柳树的生长环境是凸显柳树的神奇的吗?2.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语言生动,文字优美,结构典型清晰,是我们小学语文中少有的长文。你认为在教学这篇文章时,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令人敬畏的强大生命力之外,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教一点布局谋篇的东西?

听着老师们的问题,我顿时有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在大多数人都赞同且确实按照“这是一棵神奇的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树”来展开教学的时候,这里的神奇是不是就是三个方面的表现呢?文章中是不是还有更贴切,更适当的表述呢?在我们都在按照抓住字词品味感悟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把着眼点再放宽一点,在文章的结构特点上再关注一些,这不也是我们语文的习作教学的需要吗?于是,带着这些问题,我又一次开始研读起文本来了。

二、同课异构,侧重写法

语文教学应该是包含着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教学。“语文就是在课堂上教师借助课本里的课文教孩子进行表达(说话、写话)”(叶圣陶语),然而,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最欠憾的一点就是学生光顾着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解答老师的问题,感悟文章的情感,却忽视了文章的表达方法,以至于到学生自己写作时是“茶壶里下饺子――有货倒不出”。《青海高原一支柳》既然是一篇结构典型清晰,小学课文中少有的长文,那我为何不从结构着手进行教学呢?在经过认真研读文本和再三思考之后,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思路,决定以文章的谋篇布局方式作为我教学的切入点,在此过程中我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这句来感受它那种神奇,且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步来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课文哪儿为我们直接描写了这棵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的?

(二)精读课文,感悟生命伟力

1.柳树样子

不管是粗实还是坚硬,不论是苍郁还是深沉,都体现了这株柳树的一个特点,这个词就藏在这一小节中,那就是?――(生命伟力)。【板书:生命伟力】

2.初知写法

(1)文章除了直接描写柳树样子之外,还写到了哪些内容?请你默读课文,想一想。

(柳树的生长环境、猜测和想象了柳树的生长过程、与家乡的柳树对比)【板书:环境、直接描写、猜测经历、对比】

(2)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他们又是怎样体现出柳树那强大的生命伟力的呢?

3.生长环境

环境描写是为了衬托这种强大的生命伟力。【板书:衬托】

4.生长过程

5.境遇对比

对比的作用是为了什么?【板书:反衬】

6.由树及人

1.作者仅仅是在赞美柳树吗?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2.作者通过联想来告诉我们人该如何面对困境。【板书:由树及人】

……

【教学后记】

在这样修改之后,再来进行教学,发现原先的字词品悟部分并未被削弱,对于柳树那种不畏艰难、顽强抗争的精神的理解学生依然十分到位,主线还是紧紧抓住,但学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对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的表达特色与方式的理解却更进一步加深了。当教学到最后一个环节总结课文时,有学生说“高原柳只要有一丝丝阳光,一滴滴雨水,它就能生长,人不同样如此吗?面对困境,只要心存希望,就一定能走出磨难,造就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同样也有学生说“学了文章之后,我明白了怎样把文章写长,那就是要学会联想。”很朴实也很受用的语言,难道这不就是我教学设计的初衷吗?

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节虽然落下了帷幕,但通过这一次的执教与研究,通过这一次次的试上课与修改,让我深深体会着: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绝不应该就课文论课文。因为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大多是精选名家的经典之作,其语言、格式、表达方法等等都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典范。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到这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把课文的学习与写作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时时受到写作的启示。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阅读和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可不是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认真阅读有助于写作。” 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既要加强学生阅读的指导,又要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真真的把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提高上去,让学生爱学语文。

【作者单位:苏州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 江苏】

上一篇:任务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研 下一篇:对情势变更原则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