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仁和“板鸭脑壳”

时间:2022-10-01 09:51:55

解放前,成都的《蓉风报》登载了这么一段花鼓词:“正月里来是清明,要看新戏到华瀛;若问编导哪一个,‘板鸭脑壳’王国仁。”

被人们称为“红灯教主”的王国仁,几时又变为“板鸭脑壳”了?何以正月里来是清明?这要从新闻界的一场鼓噪说起。

“角色是捧出来的”这种说法虽然不足为训,但有些人却将此奉为金科玉律。他们在艺术上并无高超见解,但总爱在报上纵意摇笔,捧自己中意的角色,骂自己反感的角色。只要能哗众取宠,演员艺术生涯的成败哀乐,于他们是算不得什么的。还有专以揭发演员隐私为乐事者,更是大鼓如簧之舌,玩忽演员人格。某些编者只顾报纸能否卖钱,个中是非,竟不愿去理会。因此,演员不是把报纸敬若神明,就是视作寇仇。然而,王国仁却是个例外。

在王国仁编导的《天宝图》演到第四本时,《戏剧周刊》接二连三刊登了讨伐檄文,接着又有几家报刊社群起效尤鼓噪。然而新闻界也有王国仁的知音,沸沸扬扬声中,《蓉风报》出来分庭抗礼,竭力为“红灯教主”的锐意革新呐喊,自然也有随之响应的报刊,大家操笔为戈,一阵好杀。

而王国仁捧骂由人,宠辱不惊,我行我素,把《天宝图》续四连五地编演下去。

后来,签订合同一事,更使他与《蓉风报》和《戏剧周刊》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为《天宝图》引来越来越多观众,加上报界热闹异常的捧骂相争,“红灯教主”自然被愈捧愈红、越骂越香,同行们都艳羡地称他红得发紫。看戏的观众大多又是看报的读者,故而《蓉风报》销路大畅;而原来指望以骂争取读者的《戏剧周刊》却发行日蹙。见此状况,一些“评论家”纷纷顺应舆情,变骂为捧。《戏剧周刊》亦随之改弦易辙,派记者到华瀛大舞台找王国仁通款,希望同他合作。

然而,在《戏剧周刊》的记者找到王国仁的前一天,王国仁已经与《蓉风报》签订了合同,为《蓉风报》提供新编出的《天宝图》剧本和演出动态。

《蓉风报》包干了王国仁艺事活动的报道后,大刀阔斧地辟出专栏,并取了个滑稽的标题,叫做“王国仁无声无限唱片公司”,还仿照上海唱片公司的鸡图案标志,画了个鸭图案作题花,这就使王国仁又有了一个“板鸭脑壳”的新外号。专栏连篇报道《天宝图》编演动态,并选登剧本唱段。这个戏连台十七本,专栏每本都不放过,大登特登,很为观众激赏。戏场上,几乎是人手一份。观众一边看戏一边看报,真是兴味无前。有的观众还看着报上的唱词,跟着台上的演员唱,摇头晃脑,更增添了戏场的活跃气氛。

不过,《蓉风报》也有可指摘的地方。后来,它的生意经一发不可收拾,竟发展到把华瀛大舞台的演员名字编成花鼓词登进专栏里。前面关于王国仁的那段花鼓词登出之后,还有什么“二月里来是腊八,华瀛台柱是竞华。有个桂蕊嘴巴扁,脸上有坨黑疤疤。”再有“三月里来是端阳,黄佩莲专爱守票房;三天不把新戏上,逼到他就要喊黄。”等等。黄佩莲是后台老板,可能会有此情态,桂蕊、竞华都是华瀛女角台柱,本来应该正面介绍,但用此俗不可耐之词,终有下作轻薄之嫌。

注:王国仁大胆革新川剧,享有“红灯教主”之美誉。观众中流行的一段顺口溜“红灯,红灯,花样翻新,堪称教主,不怕鬼神”就是很好的注脚,概括起来,就是大胆创造,新戏创新,老戏革新。

上一篇:高职院校全员全程多元化技能竞赛体系创新探究 下一篇:点菜师:做最专业的“导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