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成效

时间:2022-10-01 09:43:40

注重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成效

摘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教学理念的陈旧与教学模式的落后。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注重教学研究,对学生身心特点研究不够深刻,对教材教法钻研缺乏创意,导致教学方式手段一成不变,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不足,教学成效低下。作为一名新时期初中体育教师,应当强化自身教学研究能力,不断提升改革创新能力,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 改革创新 教学成效

在新课程改革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创新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是深入推进初中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笔者多年从事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在实践中注重改革探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体育教学成效

一是变“师徒模式”为“共同探究”。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于采取师徒传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首先自己示范动作,然后学生进行模仿,反复训练,即使训练量不小,也还有学生掌握效果不好。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改进,针对教学动作,不是进行简单模仿,而是和学生一起分析研究动作要领,找准着力点,接下来进行教师示范动作演示,学生结合探讨分析的动作要点进行模仿感悟,教师分别予以指点,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提高教学成效。

二是变“机械训练”为“趣味练习”。在初中体育课上,许多教师在完成新授动作或技能教学之后,剩余时间一般是要求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体育教学活动本身消耗的体力就比较大,此时如果还是采取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训练成效都非常低下。对此,笔者进行了改进,将原来枯燥的练习方式转变为趣味性方式,如将训练技能改为小游戏,或者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训练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是变“统一标准”为“分层要求”。体育教学中,学生在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性是难免的,作为教师如果忽视这种客观差异,必然导致教学活动陷入进退两难境地。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进行分层要求,对于身体素质较好、运动技能强的学生,适当提高教学要求,将优良作为标准,对于身体存在缺陷或是技能较差的学生,则降低教学要求,以及格标准作为教学基点,通过差别化的教学目标体现因人而异的教学原则。

二、运用电教媒体,丰富教学过程,提升教学生动水平

一是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加教学容量。体育教学中,除了技能训练之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补充一些体育背景知识与卫生保健常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演示方式灵活等方面的特点,为教学活动增加大量的补充信息。例如,笔者在教学篮球内容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系统介绍了篮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还向学生介绍了许多世界著名篮球明星的资料,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提高了教学成效。

二是运用多媒体手段突破教学难点。在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深有体会,就是学生模仿练习过程中难以紧扣动作要点,影响教学成效。对此,笔者将多媒体引入教学过程,采取电脑模拟演示动作的方式,将复杂的动作进行逐一分解,用慢镜头和画面“定格”的方式进行讲解,让学生观察更加详细明了,自己反复揣摩感悟,接下来在室外课教学中,教师进行动作示范,学生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练习,很容易抓住动作要领,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是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教学氛围。体育学习与训练的过程是枯燥的,学生容易产生乏味的感觉,需要营造一种相应的氛围情境,来激起学生内心的学习动力,多媒体手段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在高强化训练中,笔者适当穿插一些进行曲等旋律激昂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营造奋进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成效。再比如在激烈运动结束以后,笔者一般会安排一些舒缓的音乐,配合放松操来缓解与消除学生身心疲劳,成效也较明显。

三、注重自身垂范,渗透思想教育,增强成长引导功能

一是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作为体育教师,应当时刻注重自身言行,为学生做好榜样,部分青年教师不注重自身言行,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不好印象,降低教师的威信。笔者在教学中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并且做得更好。比如,笔者要求学生在室外课中穿着与体育训练相适宜的衣服,笔者就坚持穿着运动服上课。学生在寒风中进行训练,笔者要求学生背风,自己迎着风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学生面前展示教师良好的形象,引导学生学习。

二是渗透体育品质锻炼。初中体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还要形成坚忍不拔的体育品质。笔者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这种体育精神渗透教育,例如,在中长跑训练中,有些学生在中途就打退堂鼓,笔者在陪着学生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激励学生,引导他们向班级意志坚强的学生学习,向体育健儿学习,不断挑战自身体能极限,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励学生,培养顽强品质。

三是倡导团结友爱精神。体育倡导竞争,在竞争中更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精神,笔者在体育教学中经常开展一些接力竞赛活动,让学生感悟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团结友爱意识。此外,笔者还结合校内的体育赛事,组织学生成立啦啦队为本班体育选手鼓劲加油,在班级营造团结的氛围。经常教育学生在学习训练之中互相帮助,对于训练有困难的学生,能够伸出援助之手,提高训练成效,以团结友爱的情感教育来促进体育教学成效的提升。

四、开展课外活动,拓展教学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学习需求,并不一定能够全部在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得到满足,教师可以运用课外兴趣小组的方式进行补充,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例如,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笔者在教学活动之余组建了三个“俱乐部”:健美操俱乐部、足球俱乐部和篮球俱乐部,有兴趣爱好的学生都可以参加,教师及时给予指导点拨,学生自行组织开展活动,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

二是开展体育特长训练活动。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完成正常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之外,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中的一些优秀体育苗子,进行针对性培养,促进学生特长发展。例如,笔者在教学中,会有意识地通过竞争性项目训练来发现在田径等领域具有特长的学生,在征求学生本人意愿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培养计划,定期组织专门训练,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开展校本课程训练活动。校本课程中有关体育方面的内容也要加以重视,笔者将体育校本课程内容中的“健康饮食塑造形体美”和“防身擒拿25招”等内容作为补充教学活动,在课后通过健康知识讲座、补充教学活动等方式进行传授,较好地满足了青春期初中生爱美和预防不法侵害的需求,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帮助。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教育理念的创新,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空间,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素质化程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上一篇: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插上想象和创造的翅膀 下一篇:重视游戏在农村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