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未必要趁早

时间:2022-10-01 09:17:11

张爱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随着我的老师夏志清先生捧红了张爱玲之后,这句话也几乎变得家喻户晓。开始还只是在台湾流行,现在则两岸都很时髦了。尤其是在文艺圈中,更是被许多人奉为圭臬。

我也欣赏这句话,因为她说得坦白,不做作。其实很多人都想说,但没有张爱玲那个胆量。同时这句话也说得很实在,名出得早,利跟着来,一生风风光光,当然比无名小卒要精彩得多。如果名出得晚,虽然总比不出名要好,但毕竟是甘蔗已经啃到根部,甜则甜矣,无奈所剩无几何。尤其是现代某些行业,出名不早,则简直没有戏唱,例如模特、运动员、演员,晚了,就花枝凋零,风华不再,只能改行做别的。

最重要的还是人生光阴有限,少壮能几时?若不趁早扬名,则“年一过往,何可攀援?”(曹丕语)设想曹丕四十岁还没有当皇帝,历史上就没有魏文帝了;设想诸葛亮二十六岁还没有出山,三国的形势可能就大不一样,诸葛亮本人能否成为“万古云霄一羽毛”,恐怕也大可存疑;设想王弼二十四岁尚未注《老子》《周易》,恐怕中国历史上就少了一个名列前几名的伟大哲学家了。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尤其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旧时,人若出名太晚,说不定就永远没有机会了。太公八十遇文王,古今两三千年毕竟也只有这一例啊。

但是张爱玲这句话可质疑的地方也很多。且不说出名早晚并非能由你自己说了算,更令人起疑的是,就算出名早了,就真那么好吗?且以张爱玲自己为例,她的《传奇》出版时声名鹊起,那时她还不到二十四岁,出名不可谓不早矣。但令人意外的是,张爱玲此后的岁月过得一点都不幸福。飘零异国,穷死他乡,身后遗体几天以后才被人发现。而最最令人遗憾的,是她在文学上似乎也江郎才尽,再没有出现过什么惊世的作品。说得刻薄一点,如果她在二十五岁就死掉,几乎丝毫不影响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张爱玲并不是一个孤例,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还不少,张爱玲总算是有成就的名家,更多的人是像流星一样,只是眨了一下眼就不见了。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真还大有人在,古之仲永,今之宁铂,皆令人慨叹不已。

还有,人出了名,好处固然不少,但坏处似乎也同样的多。第一条,是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雅一点说是“誉满天下,谤亦随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水必湍之”;俗一点说就是“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第二条,是掌声多了,鲜花多了,常常生活在镁光灯下,如果定力不足,难免飘飘然,昏昏然,顾盼自雄,忘了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第三条,是开会多了,握手多了,电话多了,名片多了,从此失去了自我的空间,更无法潜下心来再读点书,加点油,充实一下自己。出名前就饱读诗书,志刚气足,像孔明那样,以后即使不再读书(这样的人反而会继续读书),也无大碍。如果出名之前准备做得不够,志大才疏,出名之后不再加油,其结果就免不了变成赵括或是马谡。第四条,即使纯粹从自我的角度看,出名太早也未见得是什么很好的事。一个人出名之后,往往变成公众人物,从此失去隐私,走在路上被人指指点点,好像很出风头,实则不胜其烦。尤其是演艺圈的明星,总免不了成为狗仔队的捕捉对象,叫你无所逃遁于天地之间,连跟异性搂抱一下也立刻成了绯闻。那种生活实在只能用四个字形容,叫“不堪忍受”。

有人会问,照你这么说来,人出名不早不好,早了也不好,那么到底如何是好?我的回答是:早一点出名或晚一点出名,其实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要出名就要出实名,即根底扎实的名,有真才实学的名,是实至名归的名,不能出虚名,出假名,出浮名(污名、恶名则不在此文讨论之内)。至于出名的早晚,就随缘吧,不必太急,甚至出不出名也都不必太在意。陶渊明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我想对年轻的朋友说,抓住少年时光,切实充实自己最要紧,是金子总会发光,是花总会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皆孔子语)千万不可为了出名,不择手段,背叛自我,委屈自己,那就比不出名还要糟糕。

【选自唐翼明著《宁作我》中

国青年出版社版】

题图/众说/佚名

上一篇:美国为何弃录“高考状元”? 下一篇:把喜马拉雅山 炸开一道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