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教辅书 ……

时间:2022-10-23 11:49:05

在上海一些知名的书店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热闹非凡的往往都集中在教辅书专区。那些《一课一练》《精讲精练》《随课随练》等等早已成了“品牌”,而新潮的《阶段性学习策略》《名师点拨》《实验班题库》《考前冲刺》《操练百分百》等等也已登堂入室,频频招揽学生和家长的眼球。

我真的有些不明白了,这种所谓的教辅书,究竟是什么时候、什么人开始“创立”而又持续到了现在?

鲁迅童年那个时代是肯定没有这个东西的。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写到了他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我的先生”寿镜吾――他的上课只是让学生自己朗读,“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最有意思的是,学生在底下读,寿老先生自己也在上面读,还读得十分投入,“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那时候,没有什么教辅书,年幼的鲁迅不仅在课堂上自由自在,即使在家里好像也是自由自在。至于那一代的大家,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起童年、说起小学中学,哪怕是大学,没有一个说过是靠着教辅书而成长起来的。

这真是奇了怪了。

至于我们这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小学和中学的,什么教辅书,真的是从未见到过,也从未听说过。

现在,可了不得了,走进书店,占面积最大的往往就是教辅书。从胎教就开始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不不,还有考研的、考公务员的、考GRE的、考财会的、考海关的、考考考……反正只要涉及到“考”的,什么样的教辅书真是应有尽有,无所不包。

据说,现在这些教辅书,每年已经达到上万种――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多么庞大的产业链、多么庞大的货币收入。还据说,其实,所谓的教辅书,只是一些书商请了几个老师或者学生,开出一千字一百元的“稿酬”,拼拼凑凑、剪剪贴贴,两个星期就可以出一本。满打满算,成本只有书价的30%,这里面的利润可真是让人瞠目结舌、不知云里雾里。

问题的严重性更在于把我们的孩子和学生害苦了、害惨了。

那么,能不能没有教辅书呢?

我在想,如果没有教辅书,至少能够把我们的读书郎解放出一大半或者一小半。那沉重的拉杆箱书包就可以减轻重量,而退回到双肩书包甚至单肩书包。如果没有教辅书,家长就不仅仅可以减轻经济负担,而且不再让儿女沉没在题海之中。可以不再为挑选什么样的教辅书而发愁,可以不再为某一本被指定的教辅书而蹙眉寻找。更重要的是,家长可以忙自己的事业,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让上帝的归上帝,让凯撒的归凯撒”。如果没有教辅书,学生们就可以把看教辅书的时间腾挪出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琴棋书画,说拉弹唱,捕鱼捉虫。

当然,如果没有教辅书,这条莫名其妙的产业链就会中断,那些靠这些已经成为百万富翁或者千万富翁的就会没有了饭碗。如果没有教辅书,那些就靠此生存的出版部门就会没有了GDP,没有了码洋。

更麻烦的是,如果没有教辅书,那些只是依赖它们要求学生的老师,从中分得一杯羹的教育部门,就会失去凭仗,而不知如何是好了。

【原载2010年9月4日《新

民晚报・世相杂谈》】

插图/书海/佚名

上一篇:白龙马日记 下一篇:从成语的变形看生活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