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双滦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统计分析

时间:2022-10-01 08:04:03

承德市双滦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统计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区在区委、区政府的精心组织指导下,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快、收入高的“富民强区”工程来抓,建立了以区劳动力资源管理办公室为龙头,区劳动力市场为依托,乡镇劳动力资源管理办公室为基础,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的劳务输出服务网络,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转移,实现了“外出挣钱一借地换脑一回乡发展”的模式,使农民收入显著增长。据统计,2011年,全区外出劳动力31874人,外出劳务收入63748万元,全区人均1931.8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1.4%。劳务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但在劳务输出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实际调查统计,总结出存在的五点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劳务 经济发展 统计分析 对策措施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

(一)、农村富余劳力情况

我区农村以种植业为主,大宗作物以玉米、水稻、蔬菜为主,由于种植业结构相对单一,利润微薄,加之全区人多地少,人均承包地0.82亩,2011年全区种植业收入62568万元,人均1896元,现有劳力14.3万人,占农业人口的71.5%。在现有的劳动力中,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有10412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4.3%,外出务工劳动力3187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2.8%,尚有4000人处于农村闲置劳动力状态,占劳动力总数的2.9%。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

全区外出劳动力3187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2.8%。其中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9397人,乡外区内9575人,区外省内10334人,省外9488人。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

1、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走上富裕之路。近年来,我区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在抓好种、养殖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增收潜力的基础上,把功夫花在对外劳务输出等领域上,扩大增收空间,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2、劳务输出使农民换脑,更新观念,增加农民“发家致富”的压力感。劳务人员走出家门,多在经济发达地区从事建筑、矿业开采、家政、经商等行业,使他们增长了见识,开拓了思路,改变了传统的发展观念,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现在打32_--未来老板”的新观念。科技兴农、工商兴村的意识深入人心,从而奠定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3、劳务输出使农民完成了积累,开起店面,兴办工厂或农业园区,促进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少外出务工人员外出目的就是先挣到钱,积累资金,同时学到相关技术,然后回乡发展,自己当老板,就近就地的开辟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渠道。

4、劳务输出使人流带动物流,沟通了贫困地区与外地的信息交流和物资交流,使农民在流通中增加收入。

二、存在问题

1、农业劳动力增加,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据调查,我区除第一产业外,第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相对滞后,农村劳动力主要就业于第一产业,加之我区地处丘陵区,资源缺乏,耕作粗放,使得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同时,由于土地资源固定,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人口不断增长,导致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

2、农村劳动力观念落后,文化素质偏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限制了劳动力转移的深度和广度。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农民宁愿受穷受累,也要守家、守土、不离乡。目前我区农民文盲、半文盲仍占一定比重,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还相对较低,这样的劳动力素质转移出去在社会上难以适应。

3、缺乏劳动保障。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有些是制度不完善,部分农民外出就业时工钱被骗、被人打、正当权益受到侵犯,致使一些农民工不敢外出,影响转移。

4、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每年外出务工时,到了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于季节性转移,没什么连续性,挣钱不多,影响家庭收入。

5、没有专门面向农民的社会服务体系。劳务输出的配套机构不健全,缺乏培训机构,缺乏大量的劳务需求信息。群众对一些小报或口头的劳务输出情况持怀疑、观望的态度,严重阻碍了我区富余劳力转移就业的发展。

三、对策措施

1、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推动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保持农村乡镇企业的稳定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到乡镇企业就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大力发展蔬菜、肉鸡、生猪、肉牛等劳动力需求较多的产业,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采取多重措施,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出村、出区、出省、出境务工,从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

2、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省、市、区农业信息网,做好信息采集、资源调查工作,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联系,收集各地用工需求信息服务,为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提供中介服务。

3、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技能。

4、广泛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加快发展意识,把尽快脱贫致富、改变面貌建立在自立、自信、自强的思想基础上。

5、进一步加大科技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抓好中学生的学历教育,防止新文盲的产生;精心组织实施“阳光工程”,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本领;稳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并在专业设置上做好文章。

6、创造良好的宣传氛围,让农民形成主动外出就业的观念。引导和鼓励农民外出打工,总结和宣传劳务输出成功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增加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上一篇:玉米德美亚3号栽培技术总结 下一篇:浅谈农村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