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局”铸就襄阳高新区

时间:2022-10-01 07:46:57

在襄阳高新区20年发展历程中,“国牌”效应吸引着大量高科技企业入驻,引领着园区企业的发展,形成“一大支柱、六大集群”产业格局,在襄阳市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国牌”如何得来?这些年如何利用“国牌”让襄阳高新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襄阳高新区“元老”之一、襄阳新区科技局原局长、襄阳高新区管委会调研员傅小红讲述了“国牌”背后的故事。

为“国牌”“天下第一局”应运而生

1988年,国家火炬计划实施,原襄樊市科委增设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局,这个局在当时可谓是全国第一家,所以,当时被称之为“天下第一局”。

1989年5月,在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局组织下,襄阳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到北京参展,包括襄阳市无线电厂的四信道无线移动通信器材、中国航天集团公司四院42所的导电橡胶、襄阳市机电研究所的压力传感器等。其中,杀菌洗衣粉成为襄阳首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傅小红回忆说,当年参展是湖北省组团,当时襄阳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湖北省占很大比重,地市级获得国家火炬计划立项的产品共两个,一个是襄阳的杀菌洗衣粉,另一个是宜昌的安琪酵母。

创“国牌”带着高新技术项目走南闯北

申报国家高新区必须有高新技术项目做支撑,襄阳提出这个构想,并不是没有根据。

当时,襄阳有中国航空研究院610所、609所和中国航天集团四院42所等一批军工企业,有四信道无线移动通讯设备、导电橡胶、压力传感器、轮胎回收装置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其中有5个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

为申请报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局兵分两路,一路专门负责将襄阳市企业的科技项目向湖北省科委先导处(现湖北省科技厅高新处)、国家科委火炬办(现科技部火炬中心)申报,另一路负责联系襄阳市所有的军工、科技企业和科技院所挖掘新项目。

为推广襄阳的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局仅有的一辆仪征客货两用车奔波在北京、深圳、武汉的路上,国家科委、首届深圳科技博览会等都留下了该局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

1992年11月9日,襄阳高新区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第二批通过审批的国家高新区之一,也是湖北省第二个国家高新区。

襄阳高新区成立之初,区划范围为邓城大道以南、诸葛亮广场以北、七里河以西,面积为7.5平方公里,襄阳高新区内主要以军工企业为主。

在傅小红看来,襄阳申报并获批国家高新区正体现了当年市委、市政府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为襄阳现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借“国牌”优惠条件吸引企业落户

1993年3月,襄阳高新区正式挂牌成立,这是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有了襄阳高新区这张“国牌”,襄阳市出台了封闭管理、下放权利等政策,全市的科技企业开始投入巨资进行科技开发,江山变速箱厂、华光厂、中国航天集团四院42所等军工企业加大了对民用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力度,今天的回天胶业、中航精机等许多本地企业都是当年这些企业改制改革衍生而来的。

还有一批民营企业也全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一个小厂一步步做大做强,如大力电工等。当时,襄阳市科技经费的一半都用于支持襄阳高新区发展。

自1993年开始,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国家高新区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入驻襄阳高新区能得到申报项目资金、贷款等诸多优惠条件,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东风股份、东风德纳车桥、东风仪表厂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入驻襄阳高新区。

东风德纳的前身东风车桥厂,整合了襄阳拖拉机厂和十堰一家企业,注册地为十堰,襄阳高新区知道这个信息后,与东风车桥厂联系,最终以“国牌”优势打动了对方,到北京把工商注册地址改成了襄阳。

靠“国牌”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格局

2004年,随着襄阳高新区技术产业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的成立,中航精机成为首家入驻的高新技术企业,国网公司、回天公司、大力公司、追日电器等几十家高新技术企业随后也入驻园区,襄阳高新区进入快速发展期。

2005年2月,襄阳高新区与襄阳汽车产业开发区合并,新组建的襄阳高新区创新体制机制,园区实力进一步增强。

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在这张“国牌”的作用下,襄阳高新区企业共获免税10多亿元,争取了巨额资金扶持,为企业在科技研发、壮大实力上提供了支持,逐步形成了以汽车产业为支柱,航空航天、机电控制、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一大支柱、六大集群”的产业格局。

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襄阳高新区将继续延续“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重大项目支撑发展、招商引资推动发展、和谐环境保障发展”的路径,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汽车新城、科技新城和襄阳云谷。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上一篇:武汉江汉区:集聚服务业 增长新引擎 下一篇:对计算机技术在基础建设方面的应用前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