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文本表达形式 发展言语表达能力

时间:2022-10-01 07:37:52

借助文本表达形式 发展言语表达能力

语文教材中大多是名篇佳作,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素养和言语表达形式,对规范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具有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必须深入解读教材,把握言语材料、言语技能和言语能力的关键,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实现读写互相促进的整体功能。

一、深入解读文本,把握表达形式

王尚文教授指出:“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言语形式”即是文章的表达形式。语文教师必须从文本中发掘合宜的“言语形式”。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这篇课文,有突出鲜明的对比描写,有应用巧妙的标点符号,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烘托人品的环境描绘,有层层推进的故事情节,有结构严谨的前后照应,有揭开悬念的课文结尾……可以教给学生的表达形式很多,如何确定最具有训练价值的“言语形式”,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为所用呢?笔者是依据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进行考虑的:第一,依据课标对第三年段的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形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第二,根据单元导读中 “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要求。第三,结合文本的文体、表达特色等,合理筛选,关注别具一格的语言表达范式。第四,依据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的要求:讲(写)一件令你感动、使你难忘的事。第五,根据学情,五年级学生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已经比较熟悉;对对比描写,在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学习中有所感知,在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的学习中,有了深刻的体验;对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品质也不陌生。综合以上因素,本课主要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一是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言行描写的品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把“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作为读写迁移的训练点,借助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

二、理解表达形式,掌握表达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在阅读教学中,应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之间徜徉几个来回,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是“怎么表达”的,为什么用这种语言形式来表达这个内容?从而真切地感悟、掌握文本的表达方法。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第三自然段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这是文本的一大特色。教学时,一位教师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读写结合,步步推进,让学生深刻感悟、掌握这种表达方法。首先,学生自读感悟,体会圆明园的“举世闻名”。 接着,师生合作读(教师读“有”的语句,学生读“也有”的语句),引领学生体会殿堂的“恢宏大气”,亭台楼阁的“小巧精致”,“买卖街”的“热闹非凡”,山乡村野的“优雅宁静”等特点。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概述:“一个大气,一个小巧,一个表现热闹,一个表现宁静……”学生就形象地感知了“对比”的表达方式。接着,又通过“男女学生分角色读,同桌合作读”等多种多样的朗读,让学生感悟到,圆明园的景物不仅有“仿照”的,还有“创造”的;不仅有“民族”的,还有“西洋”的……最后,让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写一写身边的动物、人物、景物,学生的练笔精彩纷呈。

三、借助表达形式,进行言语训练

文本是作者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在表达过程中,作者常常留置情感蓄积点。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发现与挖掘这些情感蓄积点,借助有效情境,引导学生徜徉文本,在揣摩、品析、感悟、联想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深刻体会独特的表达形式,引领学生进行丰富、灵动、有效的言语训练,在训练中体验、感悟、创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三个儿子》时,就以“一个……一个……另一个……”这一表达形式为抓手,进行言语表达训练。首先,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用这个句式简洁地说一说三个孩子的特点。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句式说一说老爷爷眼中的这三个儿子,从而理解老爷爷看到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儿子,就是这个孝顺、勤劳、懂事的好儿子。然后,教师播放活动课的视频,要求学生用这个句式说说活动情况。最后,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这个表达形式写下所见所闻。教学中,教师准确地捕捉典型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这种表达形式,达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相生。

四、运用表达形式,发展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新课标强调“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写作技能”和比较扎实的语言表达基本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努力开凿“读写结合”的通道:在阅读教学时,注重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夯实言语表达基本功;在习作教学时,引导学生运用技能,练习表达,提升言语表达能力。《父母的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题目。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先指导学生审题:这次习作可以从哪几方面来写?学生从题目要求中总结出三个方面的习作内容:一是与父母之间的“曾经的不理解”,二是给父母“提出合理建议”,三是跟父母“说说心里话儿”。接着,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法:《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通过对环境,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等进行细致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执着的伟大父亲的形象。《慈母情深》一文采用倒叙的方法,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表现了贫穷年代的母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了父母对儿子的不同评价,通过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父母的爱。《学会看病》一文既按事情发展顺序,又以母亲的情感变化为主线,写儿子感冒了,母亲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通过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同时,教师还让学生探讨其他的表达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一种表达方法,拟习作提纲,并标出各部分要运用的描写方法。最后学生动笔行文。这样,学生不但不必为“怎样写”而苦恼,而且能“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甚至是有创意地表达。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龙浔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上一篇:做中小学教师自己的研究 下一篇:记忆的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