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人际关系

时间:2022-10-01 07:26:59

扭曲的人际关系

摘 要:《呼啸山庄》一直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司”――不解之谜。它通过描述凯瑟琳和希斯克利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畸形社会中人性的变异和畸形的人际关系。它以狂飙般猛烈的情感,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成为一部有着永久艺术魅力的光辉作品。

关键词:《呼啸山庄》 人性 人际关系 畸形

《呼啸山庄》的作者是英国19世纪著名诗人和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仅仅度过了30年,便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间。她生在位于约克郡旷野的桑顿村,父亲勃朗特先生在这一教区任牧师。1820年全家搬到豪渥斯地区,在旷野的一处偏僻的角落安了家。她们三姊妹就在这个地方度过了一生。

1827年她们的母亲逝世,姨母从康瓦耳都来照顾家庭。三年后,以玛丽亚为首的四姊妹进寄宿学校读书。由于生活条件太差,玛丽亚与伊莉莎白患肺结核夭折,夏洛蒂与艾米莉幸存,自此在家与兄弟勃兰威尔一起自学。这个家庭一向离群索居,四个兄弟姊妹便常以读书、写作诗歌及杜撰传奇故事来打发寂寞的时光。夏洛蒂和勃兰威尔以想象的安格里阿王朝为中心写小说,而艾米莉和小妹安则创造了一个她们称为冈多尔的太平洋岛屿来杜撰故事。

她们的家虽然临近豪渥斯工业区,然而,这所住宅恰好位于城镇与荒野之间。艾米莉经常和她的姊妹们到西边的旷野地里散步。因此,一方面勃朗特姊妹看到了城镇中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旷野的感染。特别是艾米莉,她表面沉默寡言,内心却热情奔放,虽不懂政治,却十分关心政治。三姊妹常常看自由党或保守党的期刊,喜欢议论政治,这当然是受了她们父亲的影响。佩特里克・勃朗特是个比较激进的保守党人,早年反对过路德运动,后来帮助豪渥斯工人,支持他们的罢工。艾米莉和她的姊妹继承了他的正义感,同情手工业工人的反抗和斗争。这就为《呼啸山庄》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这个家庭收入很少,经济相当拮据。三姊妹不得不经常出外谋生,以教书或做家庭教师来贴补家用,几年中倍受艰辛挫折。1848年,她们惟一的兄弟勃兰威尔由于长期酗酒、吸毒,也传染了肺病,于九月死去。对勃兰威尔的悼念缩短了艾米莉走向坟墓的路途,同年十二月艾米莉终于弃世。她们的小妹妹安也于第二年五月相继死去,这时这个家庭最后的成员只有夏洛蒂和她的老父了。这一位后来才驰名世界文坛的极有才华的年轻女作家,当时就这样抱撼离开了只能使她尝到冷漠无情的人世间,却留给后世一部永恒的悲剧――《呼啸山庄》。世人在浏览19世纪英国文学遗产时,不能不惊异地发现这是稀世珍物,人们不禁惋惜这位才华洋溢的女作家。如果不是过早地逝世,她将会留下多少璀璨的篇章来养育读者的心灵。

作家的人生悲剧造就了一部悲剧作品,《呼啸山庄》正是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人性因扭曲而萌发的强烈复仇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阶段逐步铺开的:

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妇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辛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愚昧,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他思想上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因此,希斯克利夫的爱――恨――复仇――人性的复苏,既是小说的精髓,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作者依此脉络,谋篇布局,把场景安排得变幻莫测,有时在阴云密布、鬼哭狼嚎的旷野,有时是在风狂雨骤、阴森惨暗的庭院,故事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和恐怖的气氛之中。

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与憎。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地屈服自己无法改变的受辱的命运。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他把自己的爱全给了凯瑟琳,除了这个,他什么都没有了,甚至是尊严。对于一个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凯瑟琳几乎就是他的生命,是他生活的全部希望。然而,凯瑟琳受制于那个世俗的社会,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她不了解、也根本不爱的埃德加・林顿。表面看,这一切都是因为凯瑟琳对爱情的背叛而造成的,实际上却显露了那个时代强烈的价值取向――贫穷是可耻的!

凯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全书最重大的转折点。凯瑟琳的变心使希斯克利夫生命中最后一点希望消失了,强烈的爱化为了强烈的恨,强烈的恨化成了他强烈的扭曲的个性――坚硬、不屈、残忍。凯瑟琳一死,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希斯克利夫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让辛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环境、特殊性格所决定的特殊反抗。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就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生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

感情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在《呼啸山庄》中,由于人性的变异和扭曲以及人类本应被赋予的正常感情的受压抑,使原本很正常的父子、夫妻、兄妹等关系,在小说中却是变态的、畸形的。

就男性系统而言,辛德雷不爱儿子哈里顿,因为他只爱亡妻,只爱和酗酒;哈里顿由于在他的下成长,也不爱他。希斯克利夫也不爱儿子,因为小希斯克利夫不是他心爱的人所生的;父不爱子,子也怕父。而哈里顿却爱父亲的仇人,因为仇人站在他的一边,他们有着相似的遭遇和个性。就女性人物系统而言,伊莎贝拉对希斯克利夫先爱后恨,她终于知道希斯克利夫始终把她作为报复的工具加以利用,她只不过是画眉山庄的第一个牺牲品,她的身心都遭到摧残。而小凯瑟琳也不爱公公,因为希斯克利夫硬逼她与儿子结婚,婚后,父子又串通起来欺骗她。当然也不会爱对父亲唯唯诺诺、病怏怏的丈夫。至于她和哈里顿相爱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两人同是受压迫者,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环境下,两个庄园的下一代,出人意料的相爱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部小说中畸形的人际关系的产生是有一定原因的。艾米莉・勃朗特创作《呼啸山庄》时,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当时正处于维多利亚时期,资本主义正迅速发展并越来越暴露出它内在的缺陷,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复杂残酷。世俗观念、等级门第观念严重,金钱至上,人们的精神受到强烈的压抑,人性被残酷扭曲,变态心理不断滋生。尽管艾米莉・勃朗特从未投身于任何运动,但当时整个时代的动荡情绪和反抗精神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艾米莉・勃朗特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现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的精神压迫和矛盾冲突,创造了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全被扭曲了的、笼罩着恐惧不安和绝望的现实图景。女作家以人性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她认为,人对现实幸福的渴望完全出于人的本性是自然的和合理的,而社会的错误恰恰在于抑制了人的渴望,从而使这些被压抑的欲望畸形滋长,其恶果必然是使人性中那些健康的积极的因素畸变为病态的、消极的影响。凯瑟琳第一次误入画眉山庄时,她和希斯克利夫对这个“文明”世界嗤之以鼻。而当她在那里养伤住了五个星期后,她对这个文明世界的陌生感逐渐消失,开始模仿温文尔雅的举止,注意不流露出她粗野的一面,于是,这对年青人纯洁的爱情开始被金钱、门第观念所污染,凯瑟琳对希斯克利夫疏远了。她也不惜抛弃从小青梅竹马的恋人,而选择了温文尔雅、英俊潇洒、高贵富裕的埃德加少爷,于是,使自己真正的爱情成了金钱、门第的牺牲品,致使希斯克利夫在痛苦和绝望中离开呼啸山庄。

就个人因素而言,这种畸形的人际关系是由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引起的。希斯克利夫心灵上从小遭到摧残,在没有爱、没有温暖的环境中长大,但他具有高傲倔强的性格和极强的自尊心,他把自己和凯瑟琳的爱情、自尊心、人格视为生命,当爱被抢夺、自尊心被摧残、人格被侮辱时,这一切刺痛了他偏激的心灵,形成一种扭曲的人性,促使他把满腔仇恨倾泻到恩肖和林敦两家人身上,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用虐待回报虐待,用邪恶报复邪恶,甚至将复仇扩大到两家孩子的身上,达到惨无人道的地步。他感到绝望、悲痛,于是自私、残忍、无情,他疯狂地复仇。他的人性逐步走向毁灭。同时,他也要毁灭别人的人性。在他的复仇下,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命运也是悲剧性的。以埃德加・林敦为例,他深爱着妻子,可是,自始至终也未得到妻子的爱;在希斯克利夫复仇的圈套下,妹妹伊莎贝拉成了画眉山庄的第一个牺牲品,伊莎贝拉嫁给了希斯克利夫,并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受到摧残;他为了让心爱的女儿小凯瑟琳在死后能有生存的财产,也忍痛把她嫁给病入膏肓的小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让他先后承受失妹、失妻、失女之痛。然而,最后希斯克利夫在行动上胜利了,却在道义上失败了,因为他的行为是对人性的一种践踏,最后他也不得不发出“这是一个糟糕的结局”的哀叹声,才发觉自己拼死拼活,竟落得如此荒唐的下场。当一切全在自己掌握之中时,却发现自己连掀掉一片瓦片的意志也没有了。小说以这样的结局而告终,似乎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尽管小凯瑟琳与哈里顿结合,但最后这缕阳光,仍然无法掩饰整部作品的悲剧性。

《呼啸山庄》是一部不会被尘土湮没的光辉作品,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它的价值在于其震撼人心的悲剧性,而往往最伟大的美就是震撼人心的美,是悲剧美、悲壮美。《呼啸山庄》让人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生命的价值、爱的伟大与人性的重要,而艾米莉在人性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独特视角,也使这部作品具有了广泛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法]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等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3].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高继海、薛凤琴译,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

段静红:河南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上一篇:劳伦斯的中心地带 下一篇:千年迷惘话《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