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迷惘话《锦瑟》

时间:2022-05-15 11:54:26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深远、凄婉、朦胧、缠绵,一种意识的流动、一种生命的感知,一种无法言喻的感情……直叫人身陷其中,无法释怀。这首以首句头两字命题而实际上被看作“无题”诗的《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也是其诗歌中最享盛名的一首。现在笔者试对《锦瑟》作一个粗浅的字面解释: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无端五十弦”,“锦瑟”为一古乐器(或曰为一人名),“无端”是指“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五十弦”,一般说法,古瑟是五十条弦(后来有二十五弦或十七弦等)。“一弦一柱思华年”,此句关键在于“思华年”。锦瑟有弦五十条之多,音节极为复杂丰富,这些繁杂丰富的音节组合起来,常令听瑟者难以为怀。由此可知,诗人也许在感叹:锦瑟啊,你为什么无缘无故地有五十根弦呢?你那细密的音阶,复杂的音节,无可名状的旋律,不由得勾起我追忆那已逝去的年华,我那伤心的往事。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齐物论》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翩然而飞……全然忘记自己是“庄周”其人了。梦醒之后,竟不知是自己化身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颔联下句也讲述了一个故事,在民间传说中:望帝是古蜀国的君主,名叫杜宇,禅位退隐后却国亡身死,死后化为鸟,暮春啼哭,直到口中流血,声音极其哀怨凄婉,动人心腑,人名其为“杜鹃”。这两句有恍惚朦胧如“庄生晓梦”般的意境,也有感伤如“杜鹃泣血”般的情思,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如梦的感叹、理想成空的幽怨和对一生追求的伤心绝望。“望帝”化为杜鹃而泣血,如此情景心境,是针对晚唐帝国?或是诗人亡妻?还是知己?又或是自己的青春岁月?我们都无从知晓,也无须知晓。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两句中的词语表面上看连接不是很紧密,字面意思则显而易懂,不外说了沧海、明月、有泪的珠、一个叫蓝田的地方、暖和的太阳、似有烟雾的美玉。但却用典故讲述了两件事情,首先,“沧海月明珠有泪”,在民间传说中珍珠由来有此一说: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也带有“鲛人泣珠”和“沧海遗珠”之意。其次,“蓝田日暖玉生烟”,似套用了“蓝田生玉”典故。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传说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冉冉上腾。此二句意象开阔清远,意境先抑后扬。诗人的心境也随着瑟曲的转变而转变,联想到自己也像大海中的明珠一样被人遗弃,徒增泪痕;蓝田虽远,是良玉终能迎日生烟,袅袅不绝。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尾联提出“此情”二字,但此情指代何情,就不得而知了。由诗意流动推测,感觉如与开端的“思华年”相为呼应,较为贴切。此二句表面的句意大概可解释为:这样的情怀,如此般的结局,难道要等到今天回忆时才感到无限怅惘吗?即在那些事情发生的时候,就令人不胜惆怅了!如此分析,看似简单,但通读全诗,诗人到底表达了什么?那份诗情诗心,每个人都可以去揣摩,去感受。我们只可以感觉到那种朦胧的意象,而那些意象到底象征了什么?我们却难以猜测,作者就这样把一幅幅朦胧的图象组合起来,形成了如雾里看花般的诗境。一个个物景和情景在跳荡,给人无限的迷惘和惆怅。

然而,我们从李商隐个人的性格和经历来看,诗人早慧而才高,却夹在“牛李党争”之间,恩恩怨怨,导致一生仕途坎坷;诗人敏感而多情,却爱妻早逝,情无归处;诗人自尊而又心高气傲,却一生沉潦下属,无所作为。其一生的经历,可谓命运多舛却又难以言说。这些人生体验在诗人心灵中积淀和升华,再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这些诗歌往往呈现出含义迷惘、似有似无的意象,如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这些意象本身就具有不同程度的朦胧性,加上我们无从知道作者要让他们替代什么,感觉到的是一种错综复杂的情感,有怅惘、感伤、寂寞,也有向往,有失望,形成了一种多层次的朦胧境界,在朦胧之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一种极美、极深沉的精神境界,因此让人百读不厌。

李商隐“无题”类诗,意象和情思都表现得如此朦胧,便造成了内涵的多义性。对《锦瑟》一篇,多种笺注解释,都有可通达之处。这就使《锦瑟》可供多方面的体会和诠释演绎,体现了“无题”诗的朦胧多义性。有人从中看出了讽谏大义;有人从中感受到了爱情悲剧等等。对于《锦瑟》诗的主旨,更是众说纷纭:有诗集总序说,恋情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政治寓意说,咏物说,听瑟曲说,离别说,伤唐室残破说等十几种。

《锦瑟》之为“无题”,在题旨指向上便朦胧恍惚,那种朦胧就好像一层薄薄的轻纱,笼罩着全诗,但这种朦胧,从审美的角度上看,却给了读者最大的诠释和想象空间。也正因为如此,《锦瑟》诗也就拥有了无穷的生命力,它给人以无限的再创造空间。我们读《锦瑟》,感触是多层次的,它给予我们足够的空间去进行艺术再创造,我们可以感悟到作者在自伤身世、忧家顾国、感叹年华流逝、爱情失落、仕途艰难等,这中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与虚幻,过去与未来,亦真亦幻,似有似无。如读者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两句便可能引发多种感悟和猜测,我们同时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身世浮沉之叹、年华既逝之感、情感失意之惆怅……也许是悲愤郁结、万感交织,有坚贞不渝、深切的思念,有诗人心灵的哭诉与执着的追求。好像诗人又是在申诉那阴森沉重的封建桎梏,那久被禁锢的爱情,那被现实击得粉碎的理想……所有这些,都在如梦似幻的朦胧艺术境界中获得了抒展的自由。而此情此景,皆由诗人心灵的颤动迸发为艺术的形象,我们只能用心灵去体会,实难用言语去表述。因此,金代著名诗人、史学家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明王世贞在《艺苑言》中说“李义山《锦瑟》中二联是丽语……不解则涉无谓,既解则意味都尽。此知诗之难也。”

就这样诗人创造出一种既模糊又可感,既迷离又具体的美学境界。诗人把对人生的感悟隐藏在诗句的背后,将模糊作为审美的聚焦,形成了身前身后“解不胜解”或“解无可解”的唐代“朦胧诗”。这就是李商隐能在晚唐独树一帜、成为大家的重要因素。

《锦瑟》诗中蕴涵着极其细腻复杂的感情,诗人把这种感情雕琢在极明亮的意象里――蝴蝶、杜鹃、沧海、明月、珍珠、蓝田、暖日、宝玉,再配以忧伤的旋律,使意象甚至声音(想象)得以组合,使人读过之后,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却又欲罢不能,最后在咀嚼中更得到“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深切沉痛和哽咽难言。有如一曲《锦瑟》弹罢,一个憔悴的背影在凄婉的琴韵中慢慢消逝,音已绝却意无穷,留给读者的是那无尽的迷惑和怅惘。迷惘之余,引发了各种猜测,或言爱情、悼亡、瑟曲、离别等。可是那样的情感,可能连作者自己也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只能在“意与境会”中堆积起一些颇为接近的词语。经过了岁月和情感的长期积淀,作者要表现出来的不是一时一事,乃是整个心境,整个经历,而这些“情”和“事”早在诗人的潜意识里酝酿发酵,一旦遇到可以使其触发的事物,自然如万斛泉源,诗句和情感同时奔涌而出,可谓痛快淋漓,连诗人也来不及深思细想,这种感觉已经不是单一的意思,而是杂多的感觉或情感的组合,在如此复杂的心境之下,作者要表达的内涵远远超出了具体情事,这些内涵如意识流般虚无缥缈,却汇合了诗人一生的情感经历和生活历练,此时此地,悲恨爱憎,交织迸发,恐怕连作者也分辨不清酸甜苦辣的味道,诗人欲说还休,更可能不知从何说起,何以说清。因而《锦瑟》的朦胧多义和其艺术空白,是作者和读者双向形成的,而最终的诠释机会是属于读者、属于后人的。

由此可见,我们读诗解诗,特别是李商隐无题类诗,可不必过分追求给文本内涵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所谓见仁见智,乐山乐水。我们读诗时,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想像和再创造,这样读诗的意义就达到了。中国历代文人以诗歌创作来舒泄哀怨愤懑,表情达意,而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将这一点发挥到极致,创造了令人陶醉神迷、欲罢不能的诗歌美学境界,拓展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质量,为中国诗歌的丰富和发展添上了精彩的一页。由李商隐“无题”诗而引发的诗家论争,给予了“无题”诗强盛的生命力,更为后来的朦胧诗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影响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产生的现代朦胧诗乃至如今。其“千年迷惘”依然魅力无穷。

洪惠萍:广西梧州学院中文系。

上一篇:扭曲的人际关系 下一篇:唤起生命的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