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绘本研究

时间:2022-10-01 06:47:42

天气绘本研究

【内容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而少年儿童又是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最薄弱的群体之一。文章分析了我国少儿群体规模和年龄特点,以影视“天气绘本”的实践为基础,就如何研制适合我国少儿群体特点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产品提出了具体方案。

【关键词】儿童 气象科普 天气绘本

一、天气绘本研制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在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而少年儿童又是防御自然灾害最薄弱的群体之一。在我国,0—14岁年龄段人口数量占到全部总人口数的20%左右,其中6到14岁学龄儿童占到总人口数的13%左右,这部分人群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和判断能力不及成年人,自我防范和自救能力不强,如果再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一旦灾害发生,就容易惊慌失措甚至危及到生命安全。群体规模和年龄特点,让气象防灾减灾宣传不能忽视这部分群体,因此,如何研制出适合这部分人群接受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产品,是气象服务的当务之急。

提高公众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是中国气象局“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而其中做好气象科普工作则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与方式。巧合的是根据2011年央视索福瑞调查显示,在气象节目附加信息方面,观众对“气象科普知识”提及率也较高,达到39.26%。

以学生为主要目标群体和参与者的少儿气象科普产品,将会成为气象科普知识在校园中实践的关键环节,也是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推进中小学的重要平台。中国气象防灾减灾亟须积累和建立一整套少儿气象防灾的宣传体系和互动模式,与学校、社会科普基地相结合,形成良性、科学的少儿防灾减灾氛围。当灾害发生时,有知识可以依据、有模式可以参考、有标准可以防范。

在国外,日本、智利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都把防灾减灾知识作为一种系统的教育形式对待,非常重视对少年儿童防灾减灾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普及、宣传和培训。例如日本注重经常性的教育训练,编有《危机管理和应对手册》《防灾教育指导资料》;在美国,从小学就开设专门应对突发灾害培训的课程教育,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在应对灾害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自救和相互救助。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中,通过对千名儿童的追踪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假设:若17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100,则4岁时就已具备50%,8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8-17岁的9年中获得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阅读、计算能力对日后的智力发展影响最大。

少年儿童的视角区别于成人,在对于气象防灾减灾产品的理解上,逻辑性强、结构缜密的气象防灾产品无法引得大多数少年儿童的兴趣,气象服务需要从儿童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以及阅读在儿童中的重要影响力来判断,研发趣味性强、可读性强、具有美感的系列产品。

二、天气绘本研制与开发的基本定位

在由电视、电子游戏和网络所构筑的科技世界中,孩子与书本的距离愈来愈远。近年来,世界各国所推动的教育改革,几乎都把推广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重点,甚至识字率或阅读能力在全球名列前茅的英国、日本、芬兰等国,都纷纷发起全国阅读年的活动,希望举全国之力,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绘本”这个词来自于日文,与英文对应的是“picture book”。从一般意义上讲,绘本或图画书所指的对象是相同的,即那些图文紧密结合的图书。在世界范围比较通行的理解是“为儿童”创作的图书。

“画”是绘本的生命线。儿童凭借图画来读懂故事的脉络或者理解图画提供的知识、信息。通过视觉来吸引孩子,绘本中的绘画可以作为独立的绘画作品来欣赏,但它不仅仅是通过线条和色彩的配合或对于构图和形式审美而引起孩子的愉悦,儿童与绘本中绘画的关系,首先是在画上看出故事或知识、信息。从这一意义上讲,绘本也是孩子了解知识、进入阅读、提升阅读兴趣最早的途径。鉴于此,作为气象科普产品的研发,完全可以借鉴绘本本身所具有的故事性、可视性,让绘本成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一种有效途径。

现有气象科普读物中,图解方式的气象科普读物所占比例小,研发空间大;研发手绘版气象科普读物在国内尚属首次。目前关于气象科普的读物共有90余册(查阅范围包括中国气象科普网和当当网的主流科普图书)。检索统计结果显示,通过文字方式介绍气象科普内容的读物占到了93.4%,另有通过实验方式介绍气象科普内容的读物2本,而通图解形式的科普读物只有4本,占全部气象科普读物的4.4%,无手绘版气象科普读物。

手绘形式、有趣且富有美感的气象科普传播符合受众接受心理,产品期待度高。资料显示,公众对气象科普趣味性的满意度远低于气象科普的可读性,趣味性和美感性不足是当前气象科普传播的一大瓶颈。从受众接受心理层次,手绘读本具有返璞归真的童趣,在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戏剧性和故事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符合现代社会对回归自然、简约清新格调的心理期待。

气象科普绘本通过图形加简单文字的方式,来营造灾害发生时的场景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间接将面对灾害时的各种情绪与生活切面的经验告知孩子,让孩子借此认识及诠释人类的种种行为与思考模式,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我们每个人的经验和触角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预知每一个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无法将所有灾害提前预知并告诉孩子如何防范每一种灾害,我们只能通过书本传播这种经验,无疑绘本是气象科普与孩子之间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天气绘本的基本形式

在一本绘本里往往是知识性与文学性兼具。美国凯迪克奖把绘本是否具有儿童性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提出来:“评审团必须以儿童的理解力为前提考虑该书是否有杰出的表现”。

作为体现气象科普的绘本,内容编辑、图形绘制的一切出发点是“孩子的理解力”。在围绕孩子理解力的同时,气象科普绘本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气象科普知识如何简单化、情节化?绘图如何在兼具观赏性的同时兼具知识性?如何通过阅读气象科普绘本图书提供给孩子各种经验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以协助孩子了解人类的行为与思考,并具备面对与适应不同情境的能力?

首先,在选题策划上,气象科普的知识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孩子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不会做过多的知识延展,例如,关于雷雨天气的安全防范,只要告诉他们什么情况下怎么防范,因为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基于积累的知识有限,他们对于信息点扩展会比较少;关于海陆风的变化,可以营造一次海边的篝火活动,通过火焰的变化来告诉读者风向的变化。

其次,气象科普信息以结论性的知识点为主,不求大而全。例如,“为什么凡草木花皆五出,独雪花六出?”“为什么下雪之后特别安静?”等等。

再次,绘本中使用的语言需要浅显凝练,将科普信息融入一定的故事情节中,以符合少年儿童阅读习惯和接受习惯。儿童的思维基本是线形的形象思维,缺乏对于知识点的总结和概括能力,对于气象知识的把握,如果能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将其带入一定的情境中去,然后顺理成章地接受气象科普知识。例如,户外防雷的安全知识,如果知识罗列出1、2、3点,那么读者的接受思路会是1、2、3点,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形成的记忆也是割裂和分散的,而如果是将1、2、3点融入儿童的郊游情节中,那么这些割裂的知识点便有了相互存在、相互依赖的条件,儿童记忆起来因为有了情境关联,因而也就更容易。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绘本图形需要明快,在强调色调、线条清新明快的同时,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绘本氛围。松居直说:“好的图画书作者会以历历在目的方式来叙述,将要说的主题传达给孩子,同时将插画的细部与整体结合,以图文一致的形态表现整个故事。这种图画书能使孩子确实把握主题,相信作者的描述并产生共鸣。”①

科普绘本在对于绘画的把握上更是要求细节和整体的配合和一致。如果细节过多,孩子缺乏整体的把握,如果整体过多,那对于科普的知识点的掌握又无法达到准确的目的。

例如,关于鹅毛大雪的科普。文字内容:“我们在形容雪花的时候,往往会说到鹅毛般的降雪,不过现实生活中真的有鹅毛一样大的雪花吗?其实,所谓的鹅毛大雪,并不是单个的雪花,我们见到的从天而降的单个雪花晶体的直径一般为0.5至3毫米,几乎微不可见。不过雪花从云中下降到地面,路途很长,多个雪花很容易互相攀附合并在一起,这种由许多雪花粘连在一起,经过多次的合并而形成的大雪片,就是我们所说的鹅毛大雪。最大的直径可达15毫米左右,当然和鹅毛相比还是小了很多,我们更在意的是那一份雪花悠然飘落的意境。”其中“我们见到的从天而降的单个雪花晶体的直径一般为0.5至3毫米,几乎微不可见”,通过图形中放大镜的“细节”展现出来,生动而有趣。

结语

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工作是中国气象科普的重要工作目标。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创造良好的教育体制环境,同时亟须推出一批适合少儿接受心理的气象科普产品。本文所提出的创作天气科普绘本的构想已在中国气象局气象影视类节目中投入实践,并已成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的重要传播形式。

注释:

①松居直. 幸福的种子[M].刘涤昭,译. 济南:明天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

上一篇:数字化服装设计扩展服装产品设计语言的研究 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