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官钱局一两银锭鉴定

时间:2022-10-01 03:57:38

贵州官钱局一两银锭鉴定

清末的贵州银锭有官铸、民间私铸两种。官铸银锭由官府设立的官银炉和官银匠铸造,这类官设银炉(或官设银匠铺户)多设在藩库、盐库、厘金局或官银钱局内。据《清代文献通考》中记载:“用银之处,官司所发,例如纹银;商民引使,自十成至九成、八成、七成不等。民间所有,除各项纹银外,如江南、浙江有丝元等银;湖广、江西有盐馓银;山西有西槽及水丝银;四川有土槽、柳槽及茴香银;陕甘有元槽银;广西有白流银;云南、贵州有石槽、茶花银。此外还有青丝、白丝、单丝、单倾、双倾、方槽、长槽等名色银……各随其便,流转行用。”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贵州的地方货币制度极为混乱,地方的财政收支也日趋难以维持。贵州巡抚庞鸿书为整顿贵州地方混乱的币制,奏请朝廷设立筹建贵州官钱局。

贵州官钱局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四日正式成立,并同时在贵阳钟鼓楼街藩库附近挂牌营业。在官钱局未成立之前,贵州官炉曾先后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铸造过每枚重七钱二分、三钱六分及五钱型的茶花(俗称三花版)版式贵州银饼,这类银饼皆属土法打制。

这枚贵州官钱局银锭,为标准型的一两锭,贵州地方俗称“锞子银”或“滴水珠”。锭呈圆底状,底部深浅不一的蜂窝状气孔较小,四周遍布蛛网状粗细不一的纹路,褐黑色的银锈包浆与银胎紧咬在一起入股生根,这些特征是近代翻砂式仿品(赝品)很难做到的。

此锭水平面直径24.5毫米,锭高11.5毫米,重42.2克。正中深陷的长方框内横戳盖“贵州”两字,竖戳盖“官钱局”三字。锭水平面由内向外满布波浪状的细丝波浪旋纹,这是由于银锭在浇铸成型后,银汁冷却缩放后形成的一种特殊浪纹,亦也是上等成色银锭的一种典型特征。如系含银成色低下,或是人为翻砂伪作的“摆丝”纹,则无法达到这种银锭在浇铸成型后自然形成的特殊效果(见图正背面及细部放大图)。

贵州官钱局是官方铸造银锭、发行银两、制钱串票的金融专业机构,除在贵阳钟鼓楼街设官钱总局外,曾先后在省内各军事重镇、商业繁华处所广设分局和分支机构。该钱局在筹备组建期间,曾向上海商务印书馆订印有银两制钱票,目前发现的实物有贵州官钱局一两、五两和一千文制钱三种。这类银两票和制钱串票,随着民国三年“国币条例”的颁布,较为彻底地废两改元,它们已失去自身原有的职能而逐渐退出流通领域,所以流传至今的贵州官钱局无论是银两票还是制钱皆极为珍罕。

光绪末年贵州通用的银两:贵州官炉,黎平官铸,官银匠铺(亦不同于民间专司打造银饰器物的银楼)、官钱局及公私机构皆可铸造银锭。锭型分五十两、十两、五两、一两(一两锭贵州俗称滴水珠或锞子,有打盖戳记注明铺号,也有素面无文的。这类锞子的重量大多在35至45之间不等,接近一两上下,实际为称量货币,即在交易时还需衡量器实际测重来计算)四种。一两以下(不足35克)的贵州地方称“片银”或“小锞子”,这类轻重不一的碎银皆属称量货币的范畴。

光绪二十五年左右(1899年),贵阳、遵义、安顺等较大城市已普遍开始通行机铸银元,银两在各类商业贸易中的使用皆逐渐减少。但鉴于贵州民间的用银习俗,经民间各行业协议,再经官方厘定与上海、武汉、重庆等商埠各大城市汇兑通用银两的衡量标准“公佑平”(每两含纯银37克)制,却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的废两改元以后(如贵州官钱局铸造的“估平足钱一两”银锭)。随着机铸银元的广泛使用,贵州银锭逐渐退出流通领域,停止流通使用。

贵州官钱局所铸的一两型银锭(非银饼),所发现的实物仅见两种:一为本文介绍的这种,还有一种锭面戳盖“贵州官钱局估平足钱一两”型锭。这两种铭文的贵州官钱局一两锭均极为珍罕,据贵阳泉友介绍,两种铭文的贵州官钱局银锭,既使在贵州本省的收藏品市场也极难得一见真品,所见的均系近代仿制的赝品,真品一两锭无论哪一种皆稀若晨星。(责编:丁丑)

上一篇:军品收藏点滴 下一篇:2.24亿江苏万达国际再现单品成交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