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城市建设综合评价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10-01 03:37:55

学习型城市建设综合评价的实证分析

摘要:建设学习型城市是我国的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的创新,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定义学习型城市内涵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构建了18个学习型城市建设指标题项,并运用SPSS软件,基于南昌市实证调研对学习型城市活动开展前后的绩效程度进行进一步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指标体系的构建相对合理,且2/3的指标在学习型城市建设实施前后有显著差异,明显改善,也符合一定的社会现象。基于前述的实证分析,探寻学习型城市发展的新路径应该从更新观念、完善机制、优化实践等三个方面得到落实保障。

关键词:学习型城市;指标体系;T检验;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5—007—03

进人2l世纪,我国的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的创新集中表现为:“探索新的城市发展和管理模式,加强城市服务和管理体系建设,促进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提升城市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些重要论述不仅为教育发展,而且为社会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影响并促进着社会形态的转变——构建学习型社区,建设学习型城市,形成学习型社会。城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城市的竞争关键取决于城市社会各阶层对知识技术的获取和创新能力,因此,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一、学习型城市内涵

学习型城市的构建是一个繁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城市建设的各个层面,以及城市生活中的每一个组织、家庭与个人,它不是各因素的简单组合,而是多维交错的立体网络。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传统城市,什么是学习型城市,并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把握好传统城市向学习型城市的转变。随着学习理论和实践以及学习型城市的不断深化发展,关于学习型城市内涵的定义,近年来国内学者的论述很多,综合各家之说,我们可以归纳出具有实践层面的初步结论:所谓学习型城市,简要地说,就是一种营造终身教育体制,发展知识经济,促进全民学习,不断创新和进步的城市发展类型。

二、学习型城市的评价指标

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要依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建设,城市文化与教育的发展在内容、形式和实施等方面应从各城市自身实际出发,根据特定城市发展基础、需要、目标及规划展开。构建学习型城市首先要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合理科学的指标体系不仅可以用于学习型城市建设效果的检查与验收,还可以帮助城市实现预警,检测城市运行状态。目前,在构建学习型城市指标体系进行指标选取上,很多学者做了一些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根据各城市的不同情况做了一些指标拟定,如学习型城市的要素、结构、行为和效果、学习主体的学习情况、教育资源条件、教育的普及率、教育的投入与转化率、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劳动力就业的专业化程度以及知识与技术更新的速率等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都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学习型城市建设蓝图。虽然目前国内学习城市建设掀起了一个浪潮,但是大多数城市的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指标远未达到,甚至还只是一些初步设想,很多数据指标的不完备、不成熟,势必不能真实地反映学习型城市建设初期的实际建设情况。因此,本文在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总体构想的基础上,借鉴近年来有关学习型城市研究的成果,根据我国建设学习型城市实际情况,并根据相关专家意见,进行多方面考虑和筛选,在南昌市实际调研中综合考虑了其学习型城市的建设阶段和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拟定了如表2所列的学习型城市初级阶段的可操作性的18个指标题项。同时,为了对学习型城市活动开展前后的绩效程度进行进一步检验,以下将根据实际调查数据,利用SPSS17.0(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Social Science,社会科学统计程序包)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

三、南昌市建设学习型城市案例分析

(一)南昌市基本情况

南昌市是江西省的省会,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区域,连接中国三大重要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海西区),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现辖四县(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五区(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青山湖区)、两个部级开发区(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省级开发区(江西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英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红谷滩新区。面积:7402.36平方公里,人口:504.3万,建成区面积302平方公里(2010年统计数据)。据2007年全市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为458.0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2.76万人;全市年末社会从业人员271.9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77.42万人,第二产业60.44万人,第三产业134.13万人;年末在岗职工59.04万人,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人数38.55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6万人,安置“4050”等困难群体1.3万人;城镇就业培训人数5.4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9万人,跨省劳务输出24.5万人。

(二)数据资料的调查与收集

1.调查目的:主要对南昌市在实施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在总结其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完善,探讨在全国基本建成学习型城市的可能性。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取居民的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和关键人物访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调查并猎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3。调查对象:调查从南昌市的3个主城区(东湖区、西湖区和青山湖区)分别随机抽取了5个社区,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72份,回收率86%,最后由相关专家组成的评估组对各题项进行筛选,最终确定有效问卷146份,有效率为85%,其中在被调查的社区居民中,近80%的社区居民回答了调查的问题。指标的测量采用李克特量表的方法,利用语义学标度分为4个测量等级:强、中、弱、差。

(三)指标体系的统计分析与检验

为了对南昌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前后的指标体系的变化进行进一步检验,根据调查数据,利用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Me SociM Sciences,社会科学统计程序包)进行因子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因子分析。表1给出了KMO与Bartlett的检验结果,其中KMO值为0.582,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KMO值越接近1表示越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2给出了每个变量共同度的结果。表格左侧表示每个变量可以被所有因素所能解释的方差,右侧表示变量的共同度。从表2数据可以看到,因子分析的变量共同度都不是特别高,只在0.5左右,表明变量中只有一半左右信息能够被因子所提取,虽然因子分析的结果是有效的,但是其对因子的解释都不大,说明相互之间存在着不是很明显的相关关系。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2.独立样本T检验。为了进一步验证学习型城市建设前后对社会的影响程度,使用SPSS软件计算表2中的各评价指标项目在学习型城市建设前后的均值(mean)和标准差(std.Deviation),并进行方差齐次性的Levene检验和均值议程的T检验,由于篇幅的原因本文不做表格的展现,只做文字的阐述。

通过学习型城市建设项目开展前后的基本评价统计数据(均值、标准差以及均值的标准误差)的比较结果显示,可以发现项目前后的各项均值都呈稳定上升趋势,特别是“学习组织机构的完善性”、“城市及城市教育队伍建设”、“城市及城市教育资源利用率”、“城市居民参与学习及培训的比例”、“学习政策的引导与宣传”、“居民对终身学习的认知程度”、“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现象”、“政府对文化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这些指标都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本实验的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包括方差齐次性的Levene检和均值议程的T检验结果。从齐次性Levene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方差相等,假设方差相等的T检验结果即T值的sig.(双侧),“教育组织的学习内容及效果”、“人均受教育年限”、“高等教育普及率”、“治安及人文环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人均教育支出占居民总支出比例”等六项指标计算的sig.(双侧)值均大于0.05,说明项目实施前后各指标的均值无明显的变化或差异;但除此之外,其他各项指标均小于0.05,说明项目实施前后这些指标的均值有明显的变化或差异。而在这些差异中,“学习组织机构的完善性”、“城市及城市教育队伍建设”、“城市及城市教育资源利用率”、“城市居民参与学习及培训的比例”、“学习政策的引导与宣传”、“居民对终身学习的认知程度”、“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现象”、“政府对文化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差异突出,计算的sig.(双侧)值都为0,说明差异显著;“城市及城市教育资源建设”、“城市内单位学习资源开放程度”、“城市信息化指数”、“学习型组织数量及积极性”有差异,虽然也通过了T检验,也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差异不如上面的指标影响明显。

上述实验结果也符合一定的社会现象,“人均受教育年限”、“高等教育普及率”以及“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在短时间内不会因为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就能有很大的改变,“人均教育支出占居民总支出比例”会有一定的变化,但表现不会很明显,且“教育组织的学习内容及效果”由于受个人自身因素影响,其统计数据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所以统计学检验效果无明显的差异。其他通过统计学检验,特别是计算的sig_(双侧)值都为0的指标,基本反映了学习型城市建设成效,而那些虽然通过了T检验,但差异相对不是很明显的部分指标,由于其指标建设仍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所以虽然有差异,但差异相对不是很显著。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新路径

学习型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遵循规律、系统规划,创新思维,科学发展。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型城市建设研究,初步了解其发展规律和建设要领,建立适当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指标体系的实际综合评价,探究适合各城市发展的新途径,逐渐促进学习型城市的发展。

(一)更新观念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要求城市全体居民普遍参与和积极投入,因此,首先帮助城市居民更新思想,引导城市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打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意识和积极性,认识终身学习对于个人生活质量和价值提高的重要作用,形成终身学习理念,从而能更主动地加入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型组织中去,参与到学习型城市的创建活动中。

(二)完善机制

这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最重要的核心,只有完善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才能真正意义地形成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组织是创建学习型城市的重要基础,只有在政府的各项机制建立健全的体制推动下,指导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学习型城市建设才能更科学、更规范,才能保障真正形成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

(三)优化实践

学习型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做好系统规划,更要解决学习型城市构建的实践操作问题。立足现实,注重实践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根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从实际出发,多方面地发展城市学习型组织,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城市学习化网络,培育学习型城市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学习型城市向学习型社会迈进。

上一篇:河北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高校成人教育发展前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