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词语之花”开满“语文课堂”之园

时间:2022-10-01 03:33:44

让“词语之花”开满“语文课堂”之园

小学生认识世界、进行思维活动要依靠词。薛法根老师说过:“语文教学要善于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里面品味作者传情达意的精妙之处……”的确,教师要善于利用词语,使其成为学生感悟文本深刻内涵的“敲门砖”。词语作为表情达意的基本元素,我们要在一定的语境中体现它的价值。随着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推广,我们在教学中处处可见老师们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教学场景。老师们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们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感,并在自己的学习中不断运用和积累,从而打开与文本对话的一扇扇窗口,真正让词语解读成为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如我在教《搭石》这篇课文中对词语的教学。

一、字理析解,凸显词语的趣味性

字理析解,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对形象、指示、会意、形声等造字法进行分析。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把字理析解融入其中,会让文本解读变得深入浅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会对词语的学习感到枯燥和乏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趣中习有所得。

教学片段――“伏”

(学生读悟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一段话后)

师:这段话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年轻人对老人的关爱?

生:“伏”字让我心头一颤。“伏”让我觉得年轻人对老人很好,很主动去帮助他。

师:是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老师弯下腰,扮演老奶奶要过搭石的样子,一生上前做背人的动作,但动作不恰当。)

师:同学们,是这样背吗?(学生议论纷纷)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板书“犬”)人们一见到它,就会主动弯下腰,(板书“人”)后来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这个字。看,这个人弯得多么恭敬,多么心甘情愿啊。

(学生此时非常自然地深深地弯下了身子……)

伏”字的教学,发挥了汉语言“形象性”强的优势,运用字理析解的方法,与学生一同品析了“伏”。学生在趣味故事中从感观上认识了“伏”的来历,在字理分析中理解感悟了它的意思,还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思想教育,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我听过我校潘小伟老师上这篇课文对"伏"字的教学设计,他让一学生上台示范背老人过河,学生背得不正确。潘老师问学生该怎么背?大家各抒己见,然后师小结后示范背的动作,再让学生背。这次学生背比第一次稍微多弯了一点腰。我想这一片断的教学,师示范背的动作或学生讨论该怎么背,都不如抓住词语"伏"字的词语理解。通过"伏"字的字面形象和趣味故事,学生对背老人过河的动作及尊老的情感都得以体现。

二、情境对话,遵循词语的实践性

创设情境,走进文本人物内心是文本解读的关键。而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站在作者的立场,尽量复原或重建作者的境遇与意图,并努力剥茧抽丝,取其精华。”创设情境对话,遵循词语的“实践性”来理解关键词,是一种很好的为感悟文本服务的方法。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来学习课文,并将这种方法用在自己以后的学习中去。

教学片段――“理所当然”

师:(扮演老人)现在我想问问同学们,年轻人都把我背过河了,我要不要谢谢他呢?(学生讨论)

师:年轻人,你要不要我谢谢?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另一生)如果是你,你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也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因为……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因为……

师:在搭石上,仅仅是背老人过搭石才是理所当然吗?

生:不是的,还有……

师:在搭石上,理所当然的事相信还有很多,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笔写写。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文本的语言中走上几个来回。”这个词语的教学,就是立足文本,采用情境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读揣摩词义,在讨论、对话中再现词义,在拓展中生发感悟,在实践中内化提升,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真正让学生“在文本的语言中走上几个来回”。我想学生此时对"理所当然"的理解不单单停留在字面上,通过这个词语的教学,学生们看到了生活在山里的淳朴的人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幼,并将其看成是理所当然,当做了一种习惯。这种美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对生活的认识,使他们的心中也充满了为他人奉献的热望。

三、想象画面,品味词语的概括性

汉语言词汇丰富,特别是四字词语,往往是一个词就是一个故事、一个道理、一幅画面,概括性很强。透过一个词,想象一幅画面,能唤醒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走进文本情境中与文本产生共鸣。词语本身带着很强的画面感、形象感和情感,当我们把这些词语转化成画面后,让学生想象词语所蕴含的意象,有了质感的画面,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更深入了。

教学片段――“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绰”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绰”在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那“人影绰绰” 是什么意思?

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我们闭上眼睛,边读边想。

生1:我好像看到水清得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乡亲们的影子。一阵风吹来,水面荡起了一圈圈波纹,人们走搭石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像是在跳舞,美丽极了。

生2:我仿佛看到清清的溪水露出了笑脸,湖面上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美丽。

……

这个教学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式,使词的内容丰富、形象、富有了生命力,然后引导学生把词的画面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学生在理解、想象、朗读过程中,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到一种人景交融的美,学生自然地获得了鲜活有效的语文积累。学生通过这些词语的学习,不但感受到文本所表达的景美,还有体会到了文中看不到的心灵美。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到词语“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的意思,这样,学生对文本词语的理解就不仅仅是静止的语言文字了,而是一组组充满了动感的画面,当这些抽象的词语被形象化时,词语的意思已经了然于胸了。

以上几个词语的教学,避免了空洞地解说,它们就像是一排“搭石”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欣赏一道道乡亲们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人文风景,也引出了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的一道道“风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文章的情感是通过词句表达出来的,教师只有重视词语教学,改变生硬的教学状态,才能让一个个僵硬的文字符号变成一把把打开文本情感闸门的钥匙,才能让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词语在课堂中描绘一道道风景。

上一篇:有效教学与高考备考的关系 下一篇:“以诗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