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仁波切站起来?

时间:2022-10-01 03:26:31

《冈仁波切》的观影主流群体究竟是如何构成?我们做了以下四个分类:第一是大批去过或想去的群体;第二是藏传佛教者;第三是文艺青年;第四是普通观众。事实上这些人也精准地切合了片方和宣发团队所预估到的受众群体。记者采访了四个群体中的代表观众,听一听他们的观影心路。

去过(想去)的户外爱好群体

范一 男 27岁

曾长时间在山区旅拍。

“我去拍过冈仁波齐圣山,当时的确有被天地的美感动到,所以当知道有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就立刻买票去看了。藏文化在很多年来一直是大家都很好奇的存在,对于这部电影,可能其中去看的部分人也会因为觉得有逼格才去看吧。”

沙沙儿 女 28岁

曾在做过志愿者。 上映前电影举办了多城的巡回路演。

“看这部电影其实是因为之前有过去冈仁波齐朝拜的经历,当时因为天气原因没能完成,虽然自己没有信仰但是对这部电影还是有些情怀在,这种叙事更像是纪录片,看过后反而对于藏民朝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藏传佛教者

若沐 女 26岁

长居国外,跟随家人从小信仰藏传佛教,至今已多年,去过多座圣山圣庙。

“回国后第一时间就在北京看了《冈仁波齐》,我在瑞士画廊的第一个展览是摄影展 ,主题就是,拍摄冈仁波齐的几幅作品在当时的冲击力和影响力都是最大的,当时日内瓦摄影协会还作了报道。当时要看《冈仁波齐》电影的时候,并没有说有多少期待,因为觉得就是一个似曾相识的地方,所以很平静的,只是想要看。整个观影过程也是很安静、很平静的,有深层的触动,但也是早就已知的感觉,看的时候 和看完后,会觉得自己对很多事情又有了更多的坚定。”

文艺青年

袍袍 女 32岁

记者,资深传媒人。

对于《冈仁波齐》的评价基本上是两极分化的,有的很喜欢,有的说为了拍而拍,还有吐槽片尾曲的,“与电影实际上不融合,应该用藏族随便什么曲子都好。”我看过很多关于的片子,个人觉得不算最好,人永远对不了解的事人云亦云,尤其是涉及信仰,冈仁波齐其实没展现什么,只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真不是o录片,所以很容易混淆,转讨论群网友说法:纪录片就是纪录片,剧情片就必须有故事有冲突,这片谈不上纪录也非剧情,伪纪录片罢了。”

普通观众

雅言 女 24岁

文化公司职员。

“最开始是觉得很惊讶,竟然有一群人这样生活。他们面对一切,包括生离死别,所有的一切都如此平静。为了信仰,保留着最原始的价值观,过着很原始的生活,就是一种和我们现在生活强烈的反差感。很不能理解,世界上还有一群这样的人,完全活在我的价值观之外,做着我不能理解的事,磕头,朝圣,他们的重复、轮回,就像宿命一样。后来发现,这像是我、像大部分人的一生,只不过我不是在磕头,而是去公司,离开公司,我们也一样在重复,朝圣,只不过在不同的路上修行。”

观众成长了吗?

在《变5》的口碑扑街之下,《冈仁波齐》在小排片中稳步近亿,让人意外且喜悦。全篇的藏语对话,全程2500公里朝圣之路,走得艰辛,也成为暑期档的一个“另类”存在。当然,成功的宣发和营销,对受众精准的定位并抓住核心观影群是其成功的关键。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市场泡沫破灭,更加看重影片口碑的观众以及影院经理也是它能成功的大背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电影市场的成熟给了它生长的空间,如同片方所说,“观众成长了,这是最感人的地方。”希望这种成长和成熟,在这个浮躁的电影市场,不会是个案。

上一篇:杨迪自述成名史 这个工作没有多么高高在上 下一篇:东南亚的“全球电影拍摄基地”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