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时间:2022-10-01 03:21:48

美食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摘要: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引导下,美食翻译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前美食翻译大多强调字面意思对等,而忽视了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美食名称中所含的文化负载词在其翻译中更是很难被体现。本文以土家族美食为例,结合传统翻译理论和方法试图寻求一种更加有助于传播中华文化的翻译方法,使得译文在实现字面文字对等的同时,也不失文化底蕴。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英译;土家族美食;翻译目的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152-03

引言

由于地理位置、社会习俗以及文化的不同,中西方的美食文化有着巨大差异。现如今关于美食文化英译的相关研究,大多单纯追求语言字面的对等,而忽视了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将翻译的重心多放在烹饪方法和食材上。王荣(2013)提到:“中西方文化中所存在的文化差异常常在翻译过程中被忽视,因而使得中国文化难以在翻译中得到体现”。胡文仲认为:“文化负载词是一个特殊的文化范畴,它是在语言层面对文化直接或间接的体现”(1994:64)。土家族大多分布在中国的西南部,其文化具有层次多、内容广等特点。土家人饮食以谷物为主,腌、熏是常用的烹饪方式。“社饭”、“腊肉”、“油茶汤”等都反映了土家族独特的习俗。

一、翻译目的论在土家美食文化负载词英译中的运用

汉斯・弗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论,被认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精髓。弗米尔发现:基于行为理论,每一种行为都有其自身所具有的目的。翻译也是一种行为,其目的是译者所赋予的。

(一)“目的原则”视角

弗米尔认为,翻译应当把通过译文实现其目的作为首要目标。“目的原则”注重于翻译目的的重要性。对于英译土家美食文化负载词而言,其目的主要包括两方面:1.探索土家美食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并借助恰当的翻译,将其传播。2.基于美食文化不同目标群体的特殊性,使翻译被不同阶层的人接受。

以“社饭”为例。在土家文化中,“社”指“春社”――土家族特有的节日。“春社”用以祭祀土地神,从每年的“戊日”一直持续到“立春”。土家人“过社”有两种习俗:扫墓和吃社饭。社饭的原材料是:艾叶、叶蒜、腊肉、糯米等。在“社饭”一词中,“社”就是文化负载词。翻译“社饭”一词时,应充分考虑其文化背景,让读者通过翻译感受到浓浓的土家节日氛围。

(二)“连贯原则”视角

“连贯原则”注重翻译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是指翻译应该被大众所接受,它更强调语用层面的意义。再以“张关合渣”为例,“张关合渣”因湖北省宣恩县张关镇而得名。因此,在翻译“张关合渣”一词时,应充分考虑其在实际生活中是否便于人们使用。同时,译文也应当符合目的语语言表达习惯,如果在翻译时,过分地纠结于某一个词就会导致读者对译文产生误解。因此,基于目的原则,我们应当使译文通顺且便于理解。

(三)“忠实原则”视角

以“腊肉”的翻译为例,“腊肉”是一种加工食品,其主要制作方式是:腌和熏。基于忠实原则,翻译“腊肉”一词时,应当运用合适的文字表_来传达其内在的文化信息,对其名的产生做出简单的解释。许多译者将“腊肉”一词翻译成“preserved meat”。但是,“preserve”一词只是说明了腊肉的存储方式,而忽略了其内在的文化因素。因此,“preserved meat”这一翻译不满足于忠实原则的基本要求。

二、土家族美食文化负载词英译之理论建议

(一)基于句子结构的角度

翻译的基本要求就是保证句子结构正确。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英汉互译实质上也是形合和意合的转换。

英语是一门形合语言,其单词和句子的链接多靠显性的连接词才得以完成。基于前文对“张关合渣”的介绍,“张关”,作为文化负载词,修饰和限定“合渣”一词。在中文中,“张关合渣”一词的语法结构是:名词+名词。但在英文中,其语法结构应当是:名词+介词短语。在土家美食文化负载词英译过程中,汉语是源语,英语是目的语。基于目的论的连贯原则,在将汉语转化为英文时,如果必要,我们适当改变其原有的句子结构或者语序以满足英语语言表达的习惯。通过借助介词或者更多的显性的链接方式,在英语中,译文的结构和意思能够更加显著和清晰的被传达。

汉语是一门意合语言,其单词和句子的链接无需连接词,其内在含义和逻辑关系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文义得以传达。因此,在进行英译研究时,我们需要理解和感受文字背后的内涵。以“油茶汤”的翻译为例,“油茶汤”的制作原料是:茶叶、花生、黄豆等。通过对食材的翻炒以及冲泡制作而成。“油茶汤”是由“油”、“茶”、“汤”三字组合而成。对应在英文中的便是“oil”“tea”“soup”。但是,这三个字并非完全独立存在,亦不能将其简单地翻译成“oil tea soup”。通过对其制作方式的解释,不难发现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油茶汤”一词中“油”是动词而不是名词,其用来修饰“茶”。但也不能因此就将其翻译成“fried tea soup”,还应充分考虑其内在的文化内涵。

虽然形合和意合存在差异,但二者并非无关对立。他们所代表的实质上就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进行英汉互译时,我们也应当结合和权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将二者分离。

(二)基于文化的视角

Lawrence Venuti将“归化”一词定义为:“以自我民族为中心,将外文文字转换为符合目的语语言体系的语言。即,把作者带回家”(1995:20)。归化是以目的语为中心的翻译理论,针对原文中所出现但在目的语中不常见或者完全陌生的表达,将其转化为目的语中熟悉的表达方式。再以“腊肉”一词的翻译为例,基于前文的介绍,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一个词与“腊”对应。另外,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他们并不了解“腊月”这一概念。因此,将“腊”直接译为“the December of Chinese lunar calendar”是否得当?

翻译所传递的不应当只是文字表面的含义,更应当传达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站在归化的角度,无论是语言层面还是文化层面的转化都应当更加遵从英语文化。然而,基于目的论忠实原则,同样不可以忽视文字背后所隐含的源语文化。以“腊肉”中“腊”字的翻译为例,在英语中,我们不能找到一种表达方式与其直接对应。在英语文化中,并不存在“农历腊月”这一概念。但它同“中国新年”、“中国春节”息息相关。且这两个概念为外国人所熟知。因此,在进行土家美食文化负载词英译时,可以将其转换为更为熟知的概念。

Venuti将“异化”定义为:“在处理存在文化差异的文本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反本民族主义,转而注重于源语文化价值的倾向”(1995:20)。异化强调译文应当最大程度地保留源语文化的韵味,从而实现源语文化向目的语文化的过渡。异化同目的论的忠实原则相似,都要求译者忠实于原文和作者。在英译土家美食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从异化角度出发,应更注重于中国土家文化,译文也应更有中国味道。

以“社饭”一词的翻译为例,在土家文化中,“社”即指土家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英语中,几乎没有一种现成的表达可以与之对应。同时,我们又要保证最大程度地保留源语的味道。因而,我们就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知“社”以使其满足英语表达的需要,但是这样做不仅会失去源语的风味,还会造成误解。

相比于归化,异化更能够保存中国特色。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特色是文化崛起与传承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土家美食文化负载词英译中,异化更有利于土家文化的传播和发扬。

同形合和意合一样,归化和异化并未非全对立,我们应当辩证地去看待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着眼点必然会导致不同的选择。在土家美食文化负载词英译中,二者更应当互取其长。

三、土家美食文化负载词英译之方法建议

(一)直译法

“直译”是指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实现字与字之间的对等。但是在土家美食文化负载词英译中,直译会导致文化因素的缺失,故,不可单独使用直译。仍以“腊肉”英译为例,“腊”既表达其制作方法也表示其文化内涵。在翻译“腊肉”一词时,可以运用直译的方法并加以注释,翻译成“smoked meat(special for new year in Tujia)”。

(二)意译法

Shuttleworth Cowie将“意译”定义为:“更加注重实现译文阅读感而非保留文字字面对等的翻译方法”(1997:97)。

相对直译而言,意译更有利于扩大词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会受到字面含义的拘束。但是意译包含了译者的主观思想,会导致读者对某些文字的不理解或错误理解。因此运用注释以弥补其缺憾。还以“油茶汤”的翻译为例,我们可以尝试着将其翻译为――“Tujia tea soup(made of fried tea leaves,peanuts,rice and so on)”。

(三)音译法

音译法,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译音代义的方法。杨志宏认为“音译法有时候不能完全传达出原文含义,可能还会导致读者对于译文的误解”(2009:37)。注解的方法不仅可以使译文传达更加充实的信息也可以实现文本含义的有效转化。

在土家美食文化负载词英译中,音译填充了中英文翻译中的空白。对于解决语言转换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可译的现象有很大的帮助。注释的使用就更能有效的传达文字所蕴含的文化含义了。以“社饭”的翻译为例,可以尝试将其翻译为――“Shefan(special for Tujia festival-Chunshe-to memorize the goddess of land)”。

结语

总体而言,美食文化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文化交流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注重美食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发扬。学术界从未停止过针对美食翻译的研究,但美食翻译仍旧任重而道远。

本文就土家美食文化负载词英译做出了细致的分析和探究,为美食文化负载词英译提供了方法和理论建议。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望日后专家译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Nord,Chri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Routledge [M]. London:Routledge,1995.

[3]Mark Shuttleworth & Mori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B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杨志宏.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中国传统节日及民俗文化英译[D].山西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7]王荣,等.中国传统美食的英译现状及对策[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6):18.

[8]王宁.翻译与文化的重新定位[J].中国翻译,2013,(2):5-11.

[9]贾惠超.《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D].辽宁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上一篇:高校二外日语课堂的有效教学构建研究 下一篇:巴黎一如“记”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