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生产业发展对策探究

时间:2022-10-01 02:21:02

安徽省生产业发展对策探究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主要是由生产业的本质特征所决定。在当前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安徽省应大力发展生产业,对全面提升安徽省经济实力,使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分析安徽省生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生产需求不足,未发挥集聚效应,专业化人才紧缺等问题,提出加大投入,优化结构,坚持生产业与制造业两手一起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加快发展生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生产业;服务业;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7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4)02-0077-03

一、生产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产业的概念

生产业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涉农服务业等。目前,安徽省经济正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2010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为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由于国家调查统计制度中没有单独设置生产业数据汇总指标,而生产业是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服务业总体发展情况的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产业的发展状况。

(二)生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十一五”规划纲要都提出大力发展生产业。加快发展生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近几年,安徽省在大力发展生产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大力发展生产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三个方面。众所周知,技术在一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生产业来源于工业生产部门,将服务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与工农业相适应的生产服务业体系,可满足工农业生产对技术、知识、信息等要素的需求。因此,生产业的发展会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二、安徽省生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初步核算,2012年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1721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2178.7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9404 亿元,增长14.4 %;第三产业增加值5629.4亿元,增长11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2:54.3:32.5调整为12.7:54.6:32.7,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人均GDP 28792元(约合4561美元),比上年增加3133元(见表1)。

分行业看,属于生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及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50.2、596.6和681.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2%、16.5%和5.7%;非营利业增加值绝对额在第三产业增加值绝对额中最大。

另外,2012年末安徽省从业人员4206.8万人,比上年增加85.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531.2万人,减少67.7万人;第二产业1107.3万人,增加68.8万人;第三产业1568.3万人,增加84.8万人。可见,生产业在全省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在逐渐增加,生产业从业人员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最大。安徽省生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与吸纳劳动力方面都比上一年有所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生产需求不足

生产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出来的一种新兴产业,本身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中下游诸多环节中,也就是说制造业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生产业发展的水平。而安徽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虽然近年来工业发展迅速,但是制造业的生产方式较东部沿海地区仍比较落后,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较慢。同时制造业内部缺乏外包意识,不愿意把与产品有关的金融、技术、人力资源、交通运输等外包给专业企业来做,这导致生产需求不足,直接制约行业发展。

2.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发挥

截至2007年底,安徽省产业集群数量约176个,主要分布在皖江示范区的9个城市,集群中约有企业1.9万个。由于合肥、蚌埠及芜湖高校云集,科技工程及设计咨询机构、金融保险相对集中,科技服务业发展潜力较大。而且这三大城市处于铁路干线枢纽,工业物流发展优势明显。从整体上看,安徽省服务业呈向省会集中,并基本形成皖南、皖北、合肥及其腹地三大板块的格局。其中,合肥、蚌埠和芜湖三市的服务业相对发达,对外开放水平相对较高,是安徽省服务业空间分布的核心。虽然皖江示范区效应突出,但是皖南地区生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其中大部分企业是中小企业,其发展亟须第三方生产业的大力支持。由于其自身规模较小,需求小而分散,集聚效应尚未发挥。

3.专业性人才紧缺

生产业要想取得实质性发展,不仅需要研究型人才,更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加快引进和培养安徽省生产业发展急需的现代物流、科学研究、研发、金融保险等行业的人才,重点引进一批技术管理人才。从安徽省以往服务业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来看,生产业中具有专业性的从业人员较少,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安徽省生产业的发展。

三、加快安徽省生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生产业投入

产业集聚可以产生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促进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效应。而生产业集聚区是发挥生产业集聚发展优势的重要载体,也是服务业空间组织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根据安徽省现实情况,应继续加大在沿江及合肥等工业生产发达地区生产业的投入,通过紧密的产业关联、共享的资源要素和有效的竞争机制来重点培育和促进生产业集聚。同时,也应加大皖南城市生产业投入力度,引导制造业向城市周边集聚,并积极依托工业园区或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制造业集聚区扩大生产业的有效需求,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

(二)优化生产业结构

生产业包括诸多具体行业,由于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特征,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大力发展生产业的过程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选择地支持生产业的发展,如信息、物流等服务业有利于提高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而研究开发、科技服务等则有利于优化创新环境。政府在鼓励和支持生产业发展的同时,要考虑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发展、基础设施条件和企业状况等因素,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来促进生产业的良性发展。在进一步推动生产业发展的同时,努力拓宽其领域,加快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升金融产业素质,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生产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强化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实践表明,制造业发展和生产业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专业分工的细化将有力提高其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进而带动生产业向前发展。同时,发达和完善的生产业体系反过来可以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最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产效率提高。目前,安徽省正处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关键时期,制造业经济快速发展,这使得市场对生产业的需求潜力旺盛,在此关键时期,一定要坚持“两手一起抓”策略,形成制造业和生产业良性互动同步发展的格局。

(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生产业的本质特征要求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专业性强、技术水平高的人才。目前,安徽省专业化人才紧缺和流失现象较严重,所以要想加快生产业发展就必须解决安徽省人才瓶颈制约问题。安徽省可以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积极引进国内发达地区的企业来示范区投资建厂和引导技术外溢效应明显的国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并借此机会引进高级生产业人才及能够发挥领军作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政府需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式,加强安徽省生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生产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进而提升整个行业的专业性水平。

当前,在安徽省所处承接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生产业,对全面提升安徽省经济实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想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生产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链接和增值作用,尤其要注重金融、信息、物流和营销等行业的发展,逐步改善当前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提升生产业的比重和水平,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最终带动整个经济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 2006(5).

[2]张宇婷.新型工业化道路下安徽生产业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2008(9).

[3]龙筱刚.加快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研究[J].价格月刊,2009(3).

[4]吴宏伟,卓翔芝.安徽省生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2010(11).

[5]李小庆.安徽省生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2).

上一篇:以创新促进中泰服务贸易深入发展 下一篇:我国邮轮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