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出口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研究

时间:2022-09-06 12:55:03

产品出口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研究

[摘 要]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我国190家上市制造业企业2003—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品出口对技术进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扩大,这一作用将更加突出;而如果企业技术人员较多、技术投入与企业不匹配,则会抑制企业技术进步。

[关键词]产品出口;技术进步;贸易;上市企业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4)02-0047-03

一、引言

出口企业在出口产品过程中,虽然面临着国外企业先进技术的竞争,但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和学习先进的国外技术,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已有的研究对产品出口与技术进步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产品出口需要先进的技术。在产品出口时存在运输成本、贸易壁垒、市场开发等方面的额外成本,出口企业必须要有较高的生产效率,以弥补在国际竞争中因为额外成本而产生的劣势,因此,出口企业要求更强的竞争力。国内技术条件先进的出口企业一般会在稳定国内发展的基础上,参加国际竞争,而技术条件一般的企业由于难以弥补国际竞争的额外成本,无法参与国际竞争Melitz(2003);效率高的企业倾向于出口,同时出口带来的国际市场利润也可以弥补企业在技术开发中较高的沉没成本(Bustos,2005)。

产品出口有助于技术进步。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产品出口具有干中学效应和出口竞争效应,出口企业在产品出口过程中可以得到产品购买者的技术支持(Grossman and Helpman,1991)。出口企业在产品出口过程中会学到更先进的技术、创造更高的生产效率,并且产生技术外溢,促进国内其他企业的技术进步(Feder,1982)。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会促进企业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Holmes,2001),所以出口企业往往在技术开发方面有更强烈的欲望,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当不发达国家向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产品输出时,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可以获得发达国家的技术帮助,提高生产效率(Evenson and Westphal,1995)。产品出口有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规模的扩大会促进技术进步 (Delgado等,2002;Loecker,2007) 。

本文旨在揭示我国上市制造业企业产品出口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将贸易自由化、企业技术开发人员等因素考虑进来,并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证明产品出口对技术进步确实有稳定的促进作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而技术人员数量对技术进步影响较小,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数据指标选取及分析

由于受到数据可获得性、真实性和质量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2003—2010年我国190个上市制造业企业1520个数据为研究对象,从企业层面分析产品出口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而为企业提升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建言献策。本文数据主要是从深交所、上交所各个企业相应年报中整理取得,也有部分数据是从CMSAR数据库中摘录而得。

(一) 出口规模分析

本文中出口是指由中国大陆生产制造或加工的商品出售到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将销往香港、台湾、澳门地区的产品也统计在内。

由图1可知, 2003—2008年初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出口额从2003年的391.66亿元增加到1147.63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增长势头迅猛且不断加快;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状况急转直下,2008—2009年之间,出口下降了23.51%,2009年的出口额仅为877.83亿元;经过一年短暂的下降,在我国出口政策及时的调整下,出口规模开始回升,2010年已超过危机前水平,受欧债危机之后出口环境恶化的影响,2011年出口规模略有回落,为1476.44亿元,下降了5.25%。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数据变化趋势表明:1.出口发展较快,制造业企业主要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发挥了劳动力充足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这启示我们,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依靠大量低廉劳动力进行的出口是不可持续,必须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不断升级产业链,加强企业竞争力;2.制造业出口企业的发展易受到国际出口环境变化的影响,发展不稳定,因此企业不应该过分依赖出口,也应该注重国内市场。

(二)不同企业技术进步率比较分析

技术进步是指从技术层面所涵盖的不同形式知识的积累和改进,全要素生产率(TFP)是新古典经济学派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用来衡量纯技术进步在生产过程中积极作用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选取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指标(技术进步率)。

为了更好地验证企业出口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将所选的190个制造业上市企业分为四类,即持续出口企业、新出口企业、非出口企业和退出出口市场企业。可以将2007作为界限,2007年之前未出口而之后出口的企业为新出口企业,之前出口而之后不出口的企业为退出出口市场企业,一直出口的企业为持续出口企业,始终没有出口的企业为非出口企业。通过计算,以上四类企业的技术进步率统计结果显著,如表1所示。

在2007年之前,持续出口企业技术进步率一直高于其他三类企业,而2007年之后新出口企业技术进步率略高,其次是持续出口企业。这表明产品出口与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新出口企业来说,在其技术进步到一定水平之后,为了扩大市场,将会选择出口。

持续出口企业、新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三者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2007—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技术进步率降到最低,之后出现反弹,而非出口企业技术进步率一直都相对较低,反弹速度较慢。产品出口与技术进步相同的变化趋势再次表明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随着产品出口受到影响,用于技术开发的资金将减少,技术进步开始放缓,甚至停滞。

对比新出口企业和持续出口企业,2007—2008年后新出口企业技术进步率开始反超持续出口企业,2008—2009年之间出现了一次交替,之后新出口企业技术进步率明显加快,大幅度超过了持续出口企业,而且也看到在2007年之前新出口企业的技术进步率一直在向持续出口企业逼近,开始出口后即迅速反超由于新出口企业出口经验较少、出口客户源不稳定等原因,受国际出口环境恶化影响较大,2009年又被持续出口企业反超。

对于退出出口市场企业而言,在2008年退出出口市场之前,其技术进步率持续下降,在退出出口市场之后,技术进步率开始缓慢回升,但始终都比其他三类企业低。企业在退出出口市场之后开始将大部分技术开发资金用于适合自身状况的技术开发,相对提升了技术。

三、实证分析

本文在Paula(2011)决策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选取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对产品出口和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模型如下:

其中,TFPit|EXPit分别表示i企业在t时期的技术进步和出口额。Xit包含技术投入、进口渗透率等控制变量。其中技术投入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很大,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代表性,以技术人员数表示技术投入;进口渗透率可以表示一个国家大的贸易自由化环境,贸易环境越自由,出口在技术进步中发挥的作用越大。Ψit为模型设置的其他控制变量,其中包括企业规模、区位、最终控制人性质、成立年限以及行业特性等。α、β为各变量系数。ui为随机误差项。变量定义如表2所示。

四、实证结果

1.产品出口对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促进作用十分稳定。从表4可知,产品出口(EXP)对技术进步影响的系数为正,在5%水平下显著。这表明产品出口对技术进步确实存在内在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是因为出口可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拓展市场空间,给企业带来更丰厚的利润,企业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研发中;另一方面,在出口过程中,企业的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但竞争成败的关键是在于技术进步,所以出口企业更加注重技术研发活动,在出口中还可以从贸易伙伴中学到更多先进技术。

2.贸易自由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市场经济和贸易自由化道路,并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使得我国技术进步不断加快。

3.技术人员数量对技术进步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因为本文所研究的样本大多成立年限较短,技术发展还不够规范,技术人员和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较大,回报还没有显现,技术人员数量越多反而阻碍了企业技术进步。

总之,产品出口对技术进步具有稳定的促进作用,加强贸易自由化改革,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应该建立适合自身的技术研发路线,不能一味地通过增加技术人员和扩大技术研发投资来促进技术进步,这有可能会给中小型出口企业带来过大的经济负担,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 Marc J.Melitz.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6):1695—1725.

[2]Gene M.Grossman and Elhanan Helpman.Trade,Knowledge Spillovers,and Growth [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1(2):517—526.

[3]Gershon Feder.Adoption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Survey [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85.

[4]Paula.Trade Liberalization,Exports and Technology Upgrading: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MERCOSUR on Argentinean Firm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1,101(1):304-340.

[5]包群,徐和连,赖明勇.出口贸易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3(3):3-10.

上一篇:基于参数与非参数SVAR模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比... 下一篇:FDI对皖江城市带环境污染影响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