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消费贷款个案剖析

时间:2022-10-01 01:58:56

个人消费贷款个案剖析

摘要:消费信贷是拉动我国需的一项重要货币政策。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推出契合了居民提高生活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的内在愿望,商业银行也抓住机遇,拓展信贷领域。消费信贷在2002年、2003-年达到高峰之后,出现了萎缩的态势。

关键词:个人消费贷款;国有商业银行;个人信用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1-0056-02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消费信贷是拉动我国内需的一项重要货币政策。开展个人消费信贷能扩大消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达到金融与民生双利的效用。1998年底消费贷款业务在全国推出,特别是1998、1999年人民银行先后《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消费贷款在国内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个人消费的一种重要资金来源。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推出契合了居民提高生活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的内在愿望,商业银行也抓住机遇,拓展信贷领域,消费信贷在2002年、2003年达到高峰,此后,个人消费信贷出现了萎缩的态势。个人消费贷款起步较晚、经济欠发达的周口市也不例外,数据显示,近年来周口市个人消费贷款余额持续下滑,且不良贷款率大幅升高。为了解掌握该市个人消费贷款的现状,剖析存在问题及形成原因,找出加快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的途径,我们针对周口市个案进行了调查。

一、周口市个人消费贷款特点

(一)余额在2002年达到顶峰,2002年以后逐步下滑。自1999年商业银行推出消费信贷业务以来,周口市各金融机构加强宣传,逐步增加信贷品种,先后开办了个人住房贷款、助学贷款、汽车贷款、个人住房装修贷款和个人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等,消费信贷品种较为齐全。消费信贷业务开展初期,业务发展迅速,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在2002年达到顶峰,此后便走人下坡。从下表可以看出,近5年来,个人消费贷款增幅在2002年后,出现了负增长,占各项贷款比重也在2002年后一路下滑。

(二)消费信贷长期化,住房贷款是重头。2006年7月底,周口市短期消费贷款比重为23.25%, 中长期消费贷款比重为76.75%,其中中长期住房贷款占84.83%。消费信贷涉及住房、住房装修、汽车、助学及综合消费信贷,贷款形式一般为按揭或担保。就周口情况看,住房贷款占据了消费贷款的主导地位,在2002年到2005年间,占比在50%到75%之间,2005年占比高达74.52%;而汽车、助学贷款基数很低,2002年最高占比分别为15.62%和2.56%,2006年7月底占比降至3.82%和0.35%;其他消费贷款占比一直在15%-28%之间徘徊。个人住房装修贷款在2004年才起步,占比较低,在1%-2%之间;大件耐用消费贷款余额在2002年微量增加后逐步减少,在2006年7月底减至零。

(三)国有商业银行占据消费信贷市场的绝大部分。工、农、中、建四家商业银行,凭借其传统业务优势,率先开拓了消费信贷市场,2001年底四家商业银行消费贷款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的98.19%。截至2006年7月底,工、农、中、建四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分别为6.92%、33.82%、32.97%、4.6%,四家合计占全部消费贷款余额的78.32%。农村信用社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其消费贷款具有农村化、短期化等特点,截至2006年7月底,农村信用社消费贷款余额10673万元,全部为短期类其他贷款,占全部消费贷款余额的20%。

二、开展个人消费贷款取得的效应

消费信贷有效拉动了当地经济增长。周口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房地产业是周口市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而住房贷款主要转化为房地产投资,通过房地产开发拉动经济增长。

刺激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周口市居民收入低,消费层次相应较低,其消费观念也受制于收入水平。2004年,周口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5641.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48元,分别是河南省平均水平的75%和49%。消费信贷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居民消费观念,适时推动了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的消费,同时也拉动了关联消费品的消费。2004年底,周口市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为3872.69元,占河南省平均水平的73%。

三、周口市个人消费贷款萎缩原因剖析

(一)传统的消费观念仍居主导。目前,居民的消费观念仍是传统的“量入为出”,借钱消费的观念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贷款消费还不能被老百姓所普遍接受。因此,商业银行开办的消费信贷业务仍然主要集中在住房等高价值商品的长期消费信贷上,而中、短期消费贷款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显单一。

(二)信息不准、风险管理不到位。在消费贷款开办初期,商业银行积极营销,部分银行还成立了主营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金融超市,使得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迅速发展。截至2002年底,周口市个人贷款余额达到82175万元,同比增加了39858万元;其中以农行发展最为迅速,截至2002年底,农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43055万元,同比增加了30621万元,中长期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占农行贷款总额的42.26%。在开办初期一些银行盲目追求业务的迅速发展和市场份额的扩大,在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的审核上,降低了准入条件。此外,银行对个人信息把握不准确,一些借款人以消费贷款名义获得贷款后,转移用途。这些都为个人消费贷款埋下了风险隐患,造成2002年以后不良率偏高,个人消费贷款权限上收、业务叫停。

(三)不良高、清收难、考核严,打击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由于在开办初期的盲目和周口市信用环境差等因素,个人消费贷款在迅速发展一年后,便进入了风险集中期,不良贷款占比逐渐升高。以农行和中行为例,截至2006年7月底,个人消费贷款利息回收率分别为20%和50%左右,不良贷款率分别为62.88%和65%。因不良贷款率偏高,农行和中行个人消费贷款权限被上收,2004年以后已停止发放消费贷款。

因为该市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偏高和清收难等问题,各个金融机构都加大了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清收力度和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力度。消费贷款属于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户数多,管理分散,贷款风险控制难度大。信贷风险考核与严厉的责任追究,制约了基层信贷人员的放贷积极性,极易使信贷人员产生惧贷、畏贷心理。

(四)农村信用社消费贷款有关会计科目急需修改和细化。据调查,目前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各项贷款中有60%-70%为消费贷款,消费贷款中大多数为农机具贷款、婚丧嫁娶、住房贷款、小额生活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消费贷款用途多样,但是目前会计科目没有对消费贷款细化,消费贷款都归入到小额农户贷款和其他科目下,未能真实反映出农村消费贷款发放情况。农村信用社为保证统计数据与会计科目的一致性,把原来

统计附报中的消费贷款项目调整至农户小额贷款下,形成农村信用社消费贷款自2004年始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农村信用社会计科目设置亟待细化,以准确反映农村消费贷款。

(五)手续繁杂,办理费用高。消费信贷的办理手续复杂,环节较多,涉及银行之外的如房产、评估、保险、公证等诸多部门,仅保险费与公证费就占贷款总额的7%-8%,再加上其他各种费用,费用总额占贷款总额的10%左右,加大了贷款人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贷款欲望。因办理贷款手续繁杂,农村居民有消费信贷需求时,大多先通过民间借贷获得资金,当民间借贷无法满足时才通过农村信用社取得贷款。

(六)宏观环境和政策的影响制约了消费信贷的发展。以住房贷款为例,近两年由于房地产市场发展有过热的倾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抑制房价过快上涨。2005年3月17日,人民银行调整了商业银行住房信贷政策,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水平上升,从而抑制了贷款需求,减少了贷款的发放。

四、拓展消费信贷的政策性建议和现实选择

针对当前消费信贷普遍滑坡的问题,结合周口个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与传统贷款业务相比,在风险控制能力上确实存在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必将成为商业银行激烈竞争的焦点: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区别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特征,发挥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能动性,拓展信贷品种,实现消费信贷的多元化,充分发挥消费信贷政策的促进功能。适度扩大消费信贷的领域和群体,引导、追逐和研究社会消费趋势、潜在群体和业务品种,以适应多层次、多阶层、多样化的新兴消费需求与趋势,培植新的收益增长点。

(二)加强个人信用系统的建设,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立对防范个人不良贷款具有积极意义,除了银行信息外,个人其他信用信息也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商业银行也要以个人征信系统为基础,扩充信用档案信息量,增强主动防风险的能力,通过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来审查个人客户的信用状况,降低贷款中的个人信用风险;相关部门如工商、税务、司法等应协同起来,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和信用环境。

(三)加大农村消费信贷支持力度。一是农村信用社应继续加大现有农村消费信贷品种的营销力度。农村信用社在满足农户生产性消费的基础上,发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可适当增加农户购置生活用品、建房、治病等生活性消费的额度;对会计科目进行细化,将生活性消费贷款从农产小额信用贷款中分离出来,以准确反映消费信贷投放情况。二是创新符合农民消费特点的消费信贷品种。农村信用社应积极开展农机具贷款、住房装修贷款、小额生活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打工消费贷款、婚丧嫁娶贷款等消费贷款业务,扩大消费信贷的覆盖面;在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将农产住房装修贷款品种与小城镇住房销售结合起来,推动有条件的农民住房消费升级。三是扩大农村消费信贷支持的对象和范围。要加大对乡镇超市、农资配送中心、集贸中心、个体销售经营户等的资金支持力度,支持建立和拓宽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绿色通道,支持农村消费经营网络的建立和农村消费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上一篇:金融转型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下一篇:经济资本:商业银行经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