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

时间:2022-10-01 12:42:02

小学数学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

小学数学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教学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内容,对小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有着重大帮助。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此阶段他们的认知,归纳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身边的一些数学知识产生一定的兴趣和爱好,比如在图形的认知方面。他们富有探索精神,思维活跃,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能把学习素材的选区内容与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相符合,那么他们更乐于学校数学,兴趣更强烈。如果低年级学生是认知平面图形的阶段,那么高年级学生就是认知立体图形的阶段。在我的实际教学经验中,总计了该方面的想法,就如何教好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以下看法。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准备

在小学阶段,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课程学习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是为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其他图形做准备。是学生从二维向三维空间认知方面的一次飞跃。学习此课的教学准备是:首先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体模型,以便学生认知;其次,找学生回答以前学习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特征,同时准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第三,板书设计和例题设计。第四,设计学生回答问题环节,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在比较中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内容

就教材而言,关于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内容,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教材上的宏观指导不能死板硬套的教给学生,而是要将这些学习层次化为具体内容,达到学生认知的目的。就具体内容来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安排,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下方法。

首先,对长方体与正方体概念的理解。体积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课前,先通过举例子,乌鸦喝水的故事来动手操作实验,把石头放入装有水的玻璃杯里做实验,来引出体积的概念,然后讲解教材,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第二、联系生活实际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同学在自己桌上的学具中找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想一想的方法,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第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来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了本节内容后,老师在课后可以布置给学生一些作业。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后,布置学生在家里卧室的四周要安装多长的彩色灯线等。在学习了表面积后,课后安排了大量的计算物体表面积的方法等。

第四、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自主探索过程。本单元所学习的一些内容,比如概念和计算的方法大部分都是通过学生自主来完成学习的。如,体积单位,就是通过让学生回顾旧知、迁移类推引出来的。教材通过比较两个不容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的体积,让学生由比较物体的长度有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物体的面积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想到比较物体的体积应有统一的体积单位,由此引出体积单位。这样,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就实现了定义与释义相结合、特征与模具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教学。

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意义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事实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是从生活实际引入,还数学的原始本来面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题目设问,既能达到以问促学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既提出了研究问题,又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正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图形感知的重要性。

人类的认知是从感知开始,认知之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小学生的智力开发。认知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即对作用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尽管小学生尚不知晓认知的涵义,但是,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就能让他们感知到认知在数学思维中的重要性,并将这种理解贯穿到以后的学习生涯中。

上一篇:车辆模型的顶级赛事 下一篇: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