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胺碘酮与培哚普利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

时间:2022-10-01 11:57:29

小剂量胺碘酮与培哚普利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观察并评价小剂量胺碘酮与培哚普利联合应用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0年4月~2012年4月来我院门急诊内科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20例患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实验组予以胺碘酮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胺碘酮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随访的终点为房颤再次发作。比较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第3、6、9、12、18、24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百分率以及治疗前、后患者的左心房内径。结果 ①两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在之后的第3、6、9个月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治疗后的第12、18、24个月时,实验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心房颤动;胺碘酮;培哚普利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男性中更为常见,其容易导致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和脱落,从而造成动静脉栓塞,严重者甚至威胁生命[1],所以需要恢复窦性心律并维持,目前药物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胺碘酮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但是近年来,有研究报道单一胺碘酮用药的治疗效果不如联合用药治疗[2],本研究旨在观察小剂量胺碘酮与培哚普利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来我院门急诊内科就诊的心房颤动患者120例纳入研究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别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0例。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通过常规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动态心电图、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有房颤反复发作史(每年房颤的发作次数>5次)。排除标准:①患者年龄75岁;②心功能(NYHA)在II及以上;③左心房直径≥55mm,LVEF0.05),因而存在可比性。

1.2治疗方案 两组患者的胺碘酮服用方法相同即:治疗的第1w为600mg/d,第2w开始减量至400mg/d,第3w开始减量至200mg/d,之后一直持续维持;实验组的患者加用培哚普利:前3d 2mg/d,第4d加量至4mg/d。两组患者都维持剂量至房颤复发或者研究终点。

1.3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同样的随访,方法为:每半个月电话随访一次,每个月门诊随访一次,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头晕、心悸、胸闷等症状时及时告知医生,并监测血压,检查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两组患者均每3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和胸片,并于治疗后的第3、6、9、12、18、24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如果患者出现甲功肝功异常、Q-T间期延长>0.5s、尖端扭转性室速时,或者患者出现不能耐受的低血压及刺激性干咳时,终止患者的实验。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的左心房内径以及治疗后第3、6、9、12、18、24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百分率。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3例、对照组4例终止治疗,停止观察,因而实验组可统计的为57例,对照组可统计的为56例。

2.1治疗后3、6、9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 从表1可见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第3、6、9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无明显差异(P>0.05)。

2.2治疗后12、18、24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 从表2可见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2、18、24个月实验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比较 由表3可见,治疗前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通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房颤动示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据报道,我国成年人心房颤动的发病率约为0.61%,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有一定趋势的增加,65岁以下人群发病率为1%,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5%,80岁以上年龄人群甚至发病率达到了约10%[3]。阵发性房颤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普遍认为的多为与心房内特殊的结构,如肺静脉、冠状静脉窦、上腔静脉等处的心肌中存在"类起搏细胞"有关,这些细胞能够发放快速冲动,心房肌在快速心房冲动的驱动下可以发生组织重构和电重构,对于心房颤动的治疗关键点在于预防心房颤动的复发,维持窦性心律[4]。

胺碘酮是第III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其治病机制在于能够抑制K+通道,从而延长了心房和心室的动作电位时程,消除返折,使得心房颤动不能维持而转复。而且胺碘酮对活动及休息室的心室率有着较好的控制,使之不容易出现负性肌力和心律失常,因此临床上常使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培哚普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能够减少心脏的前后负荷,改善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还可降低心房压力,抑制心房重构,同时培哚普利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心房血栓的形成[5]。

这两者的联合应用,能够对房颤转复、维持窦性心律、同时能够延缓心房的重构,本研究结果显示:胺碘酮和培哚普利的联合应用在治疗后的12、18、24个月比单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具有更高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同时联合应用能够明显延缓左心房的重构。

综上,胺碘酮和培哚普利联合应用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铁军,孙英贤.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选择[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6):419-422.

[2]张后民,陈明.培哚普利联用胺碘酮在非瓣膜性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观察[J].重庆医学,2009,38(9):1086-1088.

[3]赵水平.临床心脏内科新理论和新技术[M].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4.

[4]Zografos T,Katritsis DG.Inhibition of the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for preven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J].Pacing ClinElectrophysiol,2010,33(10):1270 -1285.

[5]Luo TY, Liu XH, DU X,et al.Effects of perindopril andspirolactone on plasma aldosterone and left atrial remodeling ina canine model of atrial fibrillation[J].Zhonghua Xin Xue Guan Bing Za Zhi,2009, 37(7):626-629.编辑/蔡睿琳

上一篇:新生儿呼吸衰竭时使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的治疗... 下一篇:消炎止痛膏联合局部热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