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人文的脉搏

时间:2022-10-01 11:41:19

追寻人文的脉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思想品德课程广泛借助了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发展的成果,学科设置旨在帮助青少年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思想品德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孩子们高尚的灵魂。思想品德课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必修人文课程。它最根本的追求、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它的人文性。

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可以从四个层面理解:第一是人本性,即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从个性差异和各自成长的需求、学习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是体验性,即重视个体在仿真情境和实践活动中的自主体验,在具体的生活事件中感悟事理,在各种冲突中体味判断与选择,在知情意的统一中提升品格;第三是文化性,即关注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交融,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为载体,吸取人类精神文明成果,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第四是导向性,即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人类、热爱自然、热爱国家和社会,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现状

在国家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出现了令人可喜的变化,但总体而言,思想品德课教师难教、学生不愿学习思想品德课仍是普遍存在问题,致使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着困境。究其原因,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忽视了人文性的发掘和渗透。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设计过于理想化,偏重社会对人的现实需要,忽视学生个体需要,注重思想品德性或体系化的知识教育,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一言概之,即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教学“目中无人”,学生当然“心中无德”。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人文性缺失具体表现为:

1.思想品德教学脱离客观实际

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内容的设置,仅仅是从教材的需要或者说是从对中学生思想教育的角度出发,理论与实际相背离,导致其信度大大下降。如何使学生真正能够具有独立思辨各种不同观点和理论的能力,具有创新发展的意识,应该是思想品德课的落脚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该适应时代的潮流与需要,把它作为培养学生分析社会、观察社会、研究社会的能力与素质的过程。

2.思想品德课教学没能考虑学生的变化、发展

(1)学生现有的思想实际。在接受中学教育之前,学生的思想已经受到各方面观念影响,有的甚至已是根深蒂固。我们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显然不能无视学生思想中业已存在的观念与认识。如何切实从学生的思想状况出发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采取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是思想品德课改革和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摆脱目前政策、制度的解释者和说教者的角色,改变封闭式的传统理论结构,代之以开放式的现念和人文精神内容,应该是思想品德课改革的方向。

(2)学生体现的时代精神特征的变化。处在转型变动社会中的人们,个性张扬,观念解放,具有反传统性,显示出了与传统思想的背离和明显的功利性,这也是当今青年学生的精神特质。可是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对这些变化似乎并没有作出相应反映,教材的内容始终坚持着固有的体系和格调,没有谋求针对学生现有思想和时代精神进行新的课程改革和发展。

(3)学生的教育渠道的多样化。由于学生获得信息渠道的多样性,教材观点与教师观点已不再是学生唯一的思想来源,当他们从外界所获得的信息与传统思想或者与教材观点相左时,他们往往会怀疑传统的思想和观念。久而久之,会形成与我们所要求的思想观念相背叛的心理倾向,这不能不说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失败。面对学生这样的思想状况,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如果仍然继续踩着自己不变的步伐,脱离当今社会的思潮的变化发展,最后被许多学生所忽视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出路探究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人文性不是自发展现的,它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贯彻和发挥。

1.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依据并把握《课程标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课堂充满人文的阳光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制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的总目标,并在分类目标中加以细化,其人文取向十分明确。在内容目标上,以认识自我、处理人与人关系、自己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作为教学重点,涵盖了初中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范畴。内容标准中各点教学要求,都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融为一体,同时提出,并将情感目标作为教学的落足点,反映了思想品德课的价值取向和人文意义。

《课程标准》不仅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上提出人文要求,而且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实施建议等方面,也都突出了人文取向。例如,在课程理念中,强调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对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引领学生感悟和形成”、“鼓励学生探究和体验”……,无不体现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此,具体教学中要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人文内涵,在全面理解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教学建议的基础上,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把握教学内容,明确各个教学点的人文意义,并以此作为教学推进的核心要求,体现课程的人文性质。

2.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提高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的能力,充分发掘教材的人文取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从内容上看,教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围绕学生的精神生活、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来设计,重视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生态教育、爱的教育、权利义务教育等等,使思想品德课回归生命与生活的本色,反映了浓烈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人文关爱。从形式上看,一是课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心理知识、道德原则、法律条文和国情知识的论述进行了合理简化,并遵循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规律,突出了案例和素材运用,使课文具有可读性和吸引力,关照了初中阶段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特点,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本性;二是课文以生活为主线来展现教学内容,而且一般都以主题探究、生活案例剖析的方式导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参与主动思考和体味,自主探索和感悟,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体验性;三是教材以丰富的图文资料、佚事典故、名言警句等多种文化素材为载体,生动活泼,文质兼美,反映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文化性;四是教材通过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行为模拟、实践活动等方式,在知行统一中引导学生体会积极情感,理解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掌握价值判断与评价的标准,以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反映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导向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的能力,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各类人文素材,学会灵活地处理和运用课本材料,体现其人文要求,使教材的人文光芒得以绽放。同时,要树立新的教材观,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材人文素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充分挖掘其他方面的人文资源,如学生的所思所想、时代的人文成果和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料,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丰富教学的人文思想。

3.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确立学习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一,要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对话的过程,思想品德课必须充分利用这种“对话”,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让学生大胆抒发,真情展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使课堂充满尊重与理解,处于倾诉与倾听、交流与沟通的和谐氛围之中。

第二,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体现教师的人文情怀。思想品德课区别于一般学科,它是一种价值之知、人事之知,充满了个性之美。教学需要因尊重而带来的激动和理智,需要个体自主的感知、体验和情感上的认同。因此教学需要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实际水平,让学生做他能够做的事;教学需要宽容,要允许学生失误与反复,思考与调整,引导学生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境界。

第三,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人文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之上,即要有东西可合作、可探究。而合作探究的重点不是课本上现成的结论和观点,而是这些结论和观点形成的过程、它们对人自身的意义,以及我们如何地运用它们。因此我们必须以富有人文价值的生活事件或历史文化素材为背景,通过设计仿真的情境或引用真实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置身其中,通过主动思考、民主讨论、合作探究,感受道德的力量,接受熏陶,收获喜悦。

第四,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就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任何超越认知阶段和思想实际的做法,都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贴近生活,就是要贴近真实的、可触摸的生活,充分挖掘出生活中的人性至善至美的东西,使教学充溢着人情美、人性美。贴近生活需要正视社会现实,而不是回避或歪曲,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在公共生活环境中一分为二地认识和对待现实,促进道德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内化和外现,使人文火种在学生心中播种和成长。

三、结语

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人文性,对于课程、教材、教学、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发展,乃至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课程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突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人文性,使思想品德课的目标真实体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这不仅为思想品德课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大大增强了课程的独立性与主动性,而且也使初中教育进一步突出人文精神,使人文与科学,德育、智育、美育与体育并驾齐驱,教育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得以实现,初中课程体系趋于完善。

2.有利于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提高

思想品德课教学人文性的彰显,将引导教师遵循人的基本权利和发展的真实愿望,重视人类自身的历史和现实生活,开展生命化的教育活动,以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深深地吸引学生,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有利于学生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正确定位思想品德课的性质,重视其人文性的发挥,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生的文化品质,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格,发展学生的人性,完善学生的人格,将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和个性化发展提供宽广舞台,为学生道德境界的提升和科学价值观形成提供有效指导,从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思想品德课正应该是这样的一棵人文之树、一朵人文之云、一个人文之魂。

上一篇:家庭环境对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