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岁初话历法

时间:2022-10-01 10:33:04

墙上的日历告诉我们,转瞬即是新春佳节了。多少年来,我们都是过了元旦过春节。用人民大众的话来说,就是先过阳历年,再过“阴历”年。

阳历,顾名思义是根据太阳而来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圈,实际所需要的时间为:三百六十五日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叫做一个回归年。阳历就是以回归年为基本周期的历法。

现在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就是阳历。它起源于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当时,古罗马的历法十分混乱,以致曾有人慨叹地说:“罗马人经常打胜仗,但不知道胜仗是在哪一天打的”。直到公元前四十六年,儒略·凯撤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他宣布改历,规定一年为三百六十五日,每隔三年设置一个闰年,为三百六十六日。这就是儒略历。

儒略历历年平均长为三百六十五日六小时,比回归年要长十一分十四秒。久而久之,误差越来越大。到公元一五八二年,春分已由原先规定的三月二十一日提早到三月十一日。所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又决定改历。他采用意大利医生、业余天文学家利里奥的改历方案,设法从四百年中减去三个闰年:能被四除尽的年份继续为闰年,但逢百的年份,必须被四百除尽才是闰年。如一九00年不是闰年,二000年才是闰年。闰年二月份增加一天。为了弥补已经造成的十天误差,格里高利命令,一五八二年十月四日的第二天为十月十五日,这样一跃而从历史上抹去了十天。

儒略历经过改革后,就称做格里历,先后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统称公历。我国是在清朝统治者后,于一九一二年开始使用格里历的。苏联十月革命,发生在儒略历的十月二十五日,相当于格里历的十一月七日。

大家也许会问,既然公历到公元一五八二年才最后形成,那么公历纪元是从哪年算起的?那是从一件杜撰的事开始的。公元五三二年(相当于当时使用着的狄奥克列颠纪元二四八年),一个僧侣毫无根据地提出,耶稣降生在五百三十二年前,并主张以此作为历法的纪元。就这样,以假定的耶稣降生年为公历元年,并从公元五三二年开始纪年一直延续到现在。

阴历,则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而制定的,是人们最早使用的历法。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叫朔望月,一个朔望月平均长二十九日十二小时四十四分三秒。十二个历月算一年,一年只有三百五十四天左右,与回归年的长度相差约十一天。这样,春、夏、秋、冬不在固定的月份里,对农业生产很不方便,这种阴历就逐渐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阴阳历,也叫农历。

阴阳历是兼顾月亮、太阳的运行周期而制定的。它也是把月亮圆缺变化一周作一月,这一点与阴历相同,所以有人往往把它叫做“阴历”。其实它和阴历不同,它是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历年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每二年或三年设置一个闰月,因而一年中有时是十二个月,有时是十三个月。这种历法的优点是,既可以使任何历月的每一日期都有月相上的意义,又保持了历年中的四季与实际季节相符。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已使用这种阴阳历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所特有的,它始于秦汉时代。有人以为节气属于农历,这是一种误解。节气完全是跟着太阳走的,它是和阳历相符合的。二十四节气就是表示地球在轨道上运行时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一年中白天最长、正午太阳最高的一天叫做“夏至”;白天最短、正午太阳最低的一天叫做“冬至”;……每个节气的日期在阳历里几乎年年相同。但是在农历中,同一个节气在不同的年份,有时前后可差一个月。所以把二十四节气当作农历,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科学的伟大成就,两千多年来在指导农业生产活动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题图 聂 华)

上一篇:好媳妇田金凤 下一篇:“一个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