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与措施

时间:2022-10-01 10:17:10

剖析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与措施

“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我们付出的很可能是一代“留守儿童”的前途和未来的沉重代价。据此,我们在河南省展开“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调查。课题组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选取了豫东、豫西的8个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县(市)的10个乡镇,对“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访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94份。并对部分监护人和学校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根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危机

数据分析显示,留守儿童群体当中有较严重的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脾气暴躁、焦虑自闭、自暴自弃、消极自卑,做事无恒心,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自信、开朗的仅占20%左右,而51%表示遇到烦心事或困难会闷在心里。孤僻、任性、性格扭曲的占35.4%,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占到2%,8%的孩子明显不爱回家,大多数时间在外面。81.1%的“留守儿童”非常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二)人格障碍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生活中有了委屈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久而久之,其人格表现或是攻击性较强,或是偏向抑郁[1]。在调查中,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任性霸道、自私冷漠、敏感多疑、固执己见、情绪多变、逆反心理重,常为一点小事就怒发冲冠、暴怒不已,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在回答“与别人发生矛盾的处理方式”时,43.4%的学生选择“争吵”,16.2%的学生选择“忍受”,选择“采取其他行为发泄”的占21•6%。可以看出:留守儿童”采取打架或其他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还是占绝大部分,由此可以推断,“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通常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神经质、自闭等不良的心理特征。

(三)人际关系敏感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17•8%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44•7%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在回答“你觉得身边的人关心你吗?”一问时,53%的“留守儿童”选择“很少关心”,11•1%的选择“从不关心”;而在回答“你觉得父母不在身边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时,51•9%的留守儿童选择“情感孤独”。由此可见,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留守儿童有种被遗弃之感,他们缺乏自信,自惭形秽,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甘心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

(四)学习心态

除了家庭经济压力得到缓解之外,父母出外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恐怕连这些家长自己都没有料到———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开始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已经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只有34.7%的“留守儿童”目前最大的愿望是“提高学习成绩”,还有50.9%的人初中毕业后就打算“外出打工”和“做生意”。至于学习成绩,本次调查中,认为自己“信心不足”和“没有信心”的“留守儿童”约占1/3,另有34.7%的人感觉自己在学习方面信心十足。然而学校老师和监护人却一致认为,“留守儿童”普遍成绩较差。数据显示,有63.9%的“留守儿童”认为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多数“留守儿童”较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而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少“留守儿童”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是自暴自弃,陷入恶性循环。

二、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现状扫描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折射出目前我国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现状。

(一)家庭教育的力不从心

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课,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儿童今后的发展,“留守儿童”面临的是“单亲家庭”、“寄养教育”和“隔代教育”。“单亲教育”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母爱或父爱,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寄养教育”的儿童与监护人之间容易产生心理阻隔,感情沟通不顺畅;“隔代教育”者往往文化程度偏低,年龄相差大,心灵沟通困难更大,有的长辈管教不严、一味纵容,无形中滋长了留守儿童骄横跋扈的气焰,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有着自己的认识,也带来一些相关的烦恼。由于缺少与家人交流的机会,这对学生心理产生了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如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以图消除孤独寂寞等。

(二)学校教育失衡

学校应该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渠道。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关注比较多的是对青少年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精神、道德、信仰、灵魂等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鲜有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其次,外出务工人员多为老少边穷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加上思念父母、担心受歧视等心理障碍,缺乏学习自觉性、上进心和自制力,而有极少数教师对他们缺乏耐心,动辄施以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致使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逃学、辍学,过早流向社会。

(三)社会教育的负面影响

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在这个人生重要的成长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受到家庭教育,甚至脱离学校的监管,他们过早地和社会接触,受到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加之受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贪图享受、自由散慢,逐渐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极少数人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诸多诱惑,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就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三、对策分析

(一)发挥政府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主要在政府。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到重要决策层面上加以重视,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首先,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步消除城乡贫富差距,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所在[2]。其次,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的培训。政府可以利用春节等外出打工人员集中回乡的时机开办“留守儿童父母学校”、“隔代家长学校”等培训班,帮助他们更新教育观念,教给他们教育常识以及对儿童的保护常识,让监护人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讲究教育方法;再次,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建立“四老”(四老: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学校,可借鉴陕西“石泉模式”[3],加大社会力量帮助儿童的参与程度。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弱化统考制度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为农村教育创新留下广阔的空间[4]。对“留守儿童”来说,学校也要充分重视他们的心理教育,把对孩子的亲情教育、人格教育渗透到教育实践中。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教师平常要多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尽量亲近他们,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班集体的温暖,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开设心理课,定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开通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子女的问题并与其沟通;根据自身条件设立课后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或者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弥补放学后或节假日期间孩子的教育空白,让留守儿童在生活中能多得到些情感安慰、情感辅导等综合性的情感慰藉。

2.完善学校教育的管理机制。

(1)加快寄宿制建设。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对“留守儿童”最好的管理机制就是寄宿制。对“留守儿童”的规范化管理和教育,有助于这些“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品格和习惯。所以,政府应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为“留守儿童”接受正常的教育提供基本的保障。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与成长记录袋。学校应当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和成长记录袋,全面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注重心理疏导,情感沟通,习惯养成。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这样可以使我们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3.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首先,帮助“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5]。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能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其次,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上一篇:钻孔灌注桩加强水利施工质量探讨 下一篇:高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能力锻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