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浅尝辄止

时间:2022-10-01 10:09:08

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复习课后有这样一道题目:90、72、85、51、76、55这几个数中,除以2没有余数有( );除以3没有余数的有( );除以5没有余数的有( )。

学生看到这道题目的时候,有的埋头苦算;有的抓耳挠腮,表情痛苦不堪;还有的眉头紧锁,不知如何动笔。

师:面对这道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是一个一个算吗?

生2:老师,有简便的方法吗?

师:咱们一起来想办法吧!先来分析“2”。2是一个什么数呢?

生(齐呼):双数!

师:那你想想看,要使一个数除以2没有余数,这个数有什么特点呢?

生3:我知道了,也要是双数,好像一双双筷子,都是两个两个的。

师:这个比喻真恰当啊!大家明白了吗?

(学生都笑了,快速地写下90、72、76。)

师:咱们接着来看“5”。和你的同桌背背5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4:我发现一个数乘5,它的个位数字不是0就是5。

师:你真是个小小魔术师,题目在你嘴里一下子变简单了。

(学生很快也写下了90、85、55。)

师:最后就剩下3了,怎么解决呢?

生5:3是单数,双数肯定不对!

师:那90除以3呢?

生6:背3的口诀,看个位数字是不是一样。

生7:那90除以3没有余数的呀!

……

师:老师建议大家和自己的同桌互助,每人算3个,从你找到的数中去发现规律。

(学生开始列竖式计算。)

生8:是90、51、72。

师:把这些数的十位数字加上个位数字的和除以3,如果没有余数的话,那么这些数除以3也是没有余数的。不信,你试试看!

(学生兴趣十足地进行研究,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教后反思】

众所周知,单元复习课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整理,通过相关练习题的复习唤起学生对已经学过知识的记忆,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进行系统整理,从而得以巩固并熟练地运用。本道题只要学生能通过计算完成题目,可以说就已经达到了教学预设的目标。但如果只满足于“浅尝辄止”,让学生机械地去算,面对这样繁杂的计算量,练习的结果往往是学生怕了,烦了,还没有效果,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还是去算,这样的练习有何价值可言?

事实上,复习课的系统整理也不等于“炒冷饭”,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解题方法的获得比会解这一题或者说这一类型的题目更重要,如何找到解决这类题目的方法呢?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道题目是富有挑战的,它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中“2、3、5倍数的特征”这些知识点的综合运用。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我把三个问题归为两类:

第一,同化迁移——2和5的倍数特征可以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过来。利用一年级时曾学习过的单数、双数的概念,学生想到双数除以2是没有余数的;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5的乘法口诀让学生自己找出5的倍数的规律:个位数字不是0就是5。这时,新的数学学习内容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的内容产生了同化、顺应,从而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这两个小问题让学生经历了”跳一跳,摘桃子”的过程,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二,探索实践——由于3的倍数特征比较复杂,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经历,所以在学生经历了分析、比较、猜测、排除这一系列学习过程后,我给学生选择了尝试的路径。在学生互相分工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后,再将里面蕴涵的规律直接告知学生:这些数的十位数字加上个位数字的和除以3没有余数,那么这些数除以3也是没有余数的。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交流、尝试后得出了问题的全部答案,体验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可以说这个过程是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和提升的过程,既为他们以后学习2、3、5倍数的特征做了很好的孕伏,也让学生体会到利用原有的知识可以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迁移,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数学学习的过程,往往是一个或多个经验被激活、重组、概括和提升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有对教学时机把握的敏锐度,还要通过艺术性、创新性的引导,使学生把外部世界的探索与内部精神世界的建构紧密地结合起来,不再在原有的思维层次上徘徊,而是在更高层次上思考和解决问题。相信学生以后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再也不会害怕繁重的计算量,也不会因为计算错误而填错答案,而是通过观察就能轻松解决了。

上一篇:关注练习教学 发挥习题功效 下一篇:未曾预约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