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湿热证患者48例中医优质护理体会

时间:2022-10-01 09:21:08

脾胃湿热证患者48例中医优质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优质护理对脾胃湿热证患者的护理措施与效果。方法充分运用胃脘痛中医优质护理方案,给予辨证施护及证候施护,在临床中运用中医特色治疗,对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进行健康指导。结果通过中医优质护理辨证施护的运用,减轻了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临床疗效、依从性和满意度。结论中医优质护理有利于提高脾胃湿热患者的临床疗效、依从性及满意度,提升医院核心价值,中医优质护理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关键词:脾胃湿热;中医优质护理;辨证施护

中图分类号:R248.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2-0105-02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脾胃湿热证是其中一个常见实证。临床常见症候:胃脘灼热疼痛,胃脘饱闷,口臭,口中粘浊不爽,口干口苦,纳呆恶心,身重肢倦,小便黄、大便干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1]。

目前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脾胃湿热证发病呈上升趋势[2]。该证候困扰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社交等多个方面,已成为当今的一个社会问题。本科通过对此类患者实施辨证施护,有的放矢开展中医优质护理,取得明显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脾胃湿热证患者96例,通过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观察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37.5±7.91)岁;治疗组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平均为(38.47±8.27)岁。其中,以胃脘灼热疼痛为主者68例,以口臭伴口中黏腻不爽者64例,以纳呆恶心伴口干口苦者56例。观察组与治疗组实施热奄包治疗各34例,穴位贴敷(清胃方)各32例,隔大黄或姜灸各36例。

1.2方法

1.2.1准确辨证脾胃湿热多由感受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湿邪易侵犯脾胃,过食肥甘厚味之品易酿生湿热导致湿热内蕴。湿热中阻,不通则痛故见胃脘灼热疼痛;湿热困脾,脾失健运故见胃脘饱闷、纳呆恶心,湿邪粘滞,受热邪内蒸,夹胃中腐气上逆故见口臭、口中粘浊不爽、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内热伤阴迫于肝胆故见口干口苦;湿热下移大小肠府故见小便黄、大便干或粘腻不畅。准确辨证是中医优质护理措施的根本。

1.2.2证候施护(1)胃脘疼痛者应加强病情观察,注意其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给予其卧床休息,嘱患者少食辛辣香燥、肥甘厚味、酒食之品,以清淡饮食为主。疼痛部位遵医嘱给予本科自制热奄包外敷,再予本科自拟清胃方穴位贴敷(上巨虚、丰隆、胃俞)穴。(2)口臭伴口中黏腻不爽者指导患者保持口腔清洁,进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忌食生冷、肥甘厚腻之品。改变患者无肉不吃饭、熬夜、嗜好烟酒无度的不良生活习惯,定期随访鼓励患者长期坚持。(3)纳呆恶心伴口干口苦者指导患者进食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取半坐卧位,忌油腻、辛辣,少食甜、酸之品,畅情志,免恼怒郁闷。遵医嘱给予隔姜灸,本科常取穴内关、中脘、神阙、足三里等。(4)胃脘饱闷伴大便干或粘腻不畅者指导患者多食高纤维素食物,少食多餐。遵医嘱给予隔大黄灸,本科常取穴天枢、承满、不容、合谷、足三里等。

1.2.3加强对患者疾病的健康教育,中医特色治疗作用的沟通,生活起居、饮食、情志等方面的健康指导。病室宜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指导患者保持良好饮食习惯,饮食有节(洁),忌食辛辣香燥、肥甘厚腻食物,多进食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食物及清淡易消化饮食。戒烟戒酒,合理用药。避免恼怒、不安、紧张、郁闷、熬夜等不良情绪和生活习惯。护士要多沟通,多关爱,多指导,多聆听,多安慰,指导患者采取移情相制疗法,消除其不良情绪和不良生活习惯。

2结果

对治疗组和观察组在中医特色治疗的依从性和患者服务满意度两个方面分别进行统计,见表1。

通过实施中医优质护理以来减轻了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疗效、依从性和满意度。

3讨论

中医认为脾胃湿热的因素众多,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性因素。本病的发生机制为脾胃虚弱,气机失调,肝失疏泄,肝气犯胃,运化失权,蕴湿生热,酿化成痰,痰瘀互结,阻于中焦。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吸烟、饮酒、饮食刺激、药物、免疫调节失衡是慢性胃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3]。为此本科对患者实施中医优质护理,对患者进行疾病健康教育,教导患者有一个正确的疾病观;对患者的饮食、生活进行科学指导,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通过本科中医优质护理的开展,减轻了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了疗效。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了明显从医行为,纠正了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大大提高了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

笔者认为中医优质护理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还可以提高服务质量,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提升医院核心价值,在临床护理中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杜,2002:37l-373.

[2]朱w叶,王丽.石灯汉,等.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归类的流行病学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2):95-97.

[3]黄建华.慢性胃炎病因和方法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6-47.

(收稿日期:2016-08-29)

上一篇:自拟活血消肿方治疗Colles骨折手法复位后肿痛... 下一篇:就连一只小狗都有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