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式学习”方法的探索

时间:2022-10-01 09:09:41

“备课式学习”方法的探索

摘要:加强高校课堂学习的效果的研究是确保人才培养效果的重中之重。文章小结了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且收效较好的“备齐式学习”方法,从拟定合适的学习主题供学生选择备课、及时对学生的授课内容加以点拨、增设互动环节、提倡灵活多样的备课方式以增进学习效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备课式学习;主题;效果

灌输式教学的方法在大学课堂内比较普遍,自觉性较好的学生虽然反映尚能接受,但测试、课堂提问反馈出的学习效果不尽人意,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透彻、系统地理解,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更显薄弱。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对课堂学生的兴趣、主动性在逐渐减弱。再加上校内学习期间其它事情的干扰,如各种课外赛事、交友、娱乐活动,“到课堂上学习”反而成为许多学生的负担,逃课也成为高校常见的现象之一。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也成为高校教师不得不去认真思考的议题。虽然图书馆阅读、加入专业社团、课余自觉也成为专业学习的重要补充,但缺乏专业老师引导的这种散漫式的学习能够持续多久、效果如何均难以监测、衡量和控制,在学生群体中因个体自觉性、主动性的差异而参差不齐,因而也无法依赖。综上所述,加强高校课堂学习的效果的研究是确保人才培养效果的重中之重。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和与学生的课堂互动、课下沟通,初步小结出了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且收效较好的“备齐式学习”方法,供大学参考。

一、拟定合适的学习主题供学生选择、备课

高校中的许多老师也进行过类似的尝试,鼓励学生任选课本中的一些章节来自主备课、继而进行课堂试讲、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学生选择的章节内容过多、主题过大。过大的主题难以展开且挖掘不深,教案像流水帐一样,平铺直叙、内容缺乏亮点,使备课者疲于应付过多知识点的理解与表达,使备课过程完全失去了趣味性。在规定的30 分钟至45分钟的授课时间内,听课者就像和尚念经、索然无味。有些教育工作者觉得对于大学的学生提出这样“备课”的要求极不合理,“毕竟是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不强,课堂讲课原本是老师的义务!”反对的声音也明显。殊不知,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收集信息的能力、自主思考、整合知识的能力、表达与沟通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取都还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长期的自觉的训练中才能取得。让学生备课的尝试也绝不是懒惰的老师在义务,它毕竟只是课堂授课中的点缀,拿64学时的课程来说,一般情况下只会使用4-8学时,约占总学时的5%左右,而恰恰是这5%的尝试,使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短期有了明显的提高。参与过讲授的学生津津乐道:“对于这个概念,我彻底地了解了,一辈子也不会忘掉”、“原来备课是这么辛苦的工作,点滴的知识整理都要花费那么的时间,要把它准确地表达出来,需要反复酝酿”,这就对老师的工作有了更大的认同感。

因此在学生选择备课主题的过程中老师要悉心地给予引导,尽量提供与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感兴趣的、较小的主题,并帮助他们深入挖掘该知识点的应用面。比如,30分钟的授课时间内,我建议学生不要选择“品牌策略”或“包装设计原理”等较大的主题,而建议选取“商标设计趋势——由繁入简”之类的小主题,强调将一个现象或一个问题分析清楚即可,学生会广泛收集、深入挖掘该主题相关的内容,许多创新型见解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又比如在刚刚结束的《包装策略》一章中,我让同学们任选一种产品的包装图样,以介绍包装—分析设计元素—结合消费心理行为总结设计中的优缺点—提出包装设计的新设想的模式,让大家自主备课、制作PPT并在课堂上讲授。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带着紧迫感来主动学习、思考课本上的理论,为了把一条信息、一个观念向观众解释清楚,同学们会两三斟酌词句,甚至查阅相关文献以确保表达的严谨性、科学性。为调动听众的情绪,他们会想方设法增加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的趣味性。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对包装设计的基本原理不仅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对现有的包装设计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比如,有同学在展示了牙膏与洗面奶包装的图片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牙膏条外面有个纸盒包装而许多洗面奶就没有呢?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分析了以下几个原因:牙膏是每个人必需的日用品,它的购买频率、购买量远大于洗面奶。在卖场,牙膏销售得很快,洗面奶销售得较慢。牙膏外面的纸盒使牙膏可以堆砌起来,充分地利用卖场的空间,而洗面奶的立式陈列更显示出它的偏重于选购品的物质,且兼顾了优雅的设计。如果牙膏也做成大头盖、立式,无疑会增加其生产成本,对消费者来说,也无此必要。另外,又有一些同学提出了新的发现:绝大多数牙膏出口处有密封设计,而洗面奶却没有,许多牙膏上的标注是生产日期,而洗面奶上标注的多是使用截止日期。通过这样的思考,大家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一下子激发出来,对包装相关的课程也有了更深厚的兴趣。

二、及时对学生的授课内容加以点拨、增进学习效果

每次课堂讲授以后,我会对学生讲授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小结,对其优点及努力会加以肯定,对其讲解欠全面及深入之处加以说明。我们允许台下的听众对“老师”现场提问,并由“老师”作答。也鼓励大家就某个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如在上述的“包装设计”作业的展示之后,经过自主思考,很多同学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好的问题与建议。如:牛奶的纸盒包装在使用者不小心捏压的情况下,牛奶会突然溢出,弄脏手、衣服,造成尴尬的场景。是否可以通过吸管的改进设计来解决呢?大家讨论后,有学生建议说,可以在吸管的中部增加一个卡通类的空间,如大肚子的小熊,有了这样一个缓冲的空间,牛奶就不会迅速溢出,并且增加了产品消费过程中的趣味性。另外有学生提出,将牛奶并口处设置一个小“饮嘴“增加饮用的方便性。更有学生对现有的咖啡、木梳等产品的包装材料、图案、文字设计提出了创新性的个人建议。大家都觉得十分新颖。

三、增设互动环节、提倡灵活多样的备课方式

1、在学生的课堂讲授之前,我们会要求听众仔细倾听,并在授课结束后随机抽取几位听众对“老师”的授课进行点评或提问,这样会促使听众自主地去做书面记录并留心发现“老师”授课中的漏洞,避免了听众听讲过程中的完全放松及袖手旁观状态,反过来也促使“老师”会在备课环节仔细斟酌、反复推敲,确保知识点的正确与全面性。在这种互动中,由于“老师”并非“绝对”权威,也使提问者更勇于质疑,针对所学内容大胆提出自己不同见解,互动的双方彼此启发,常常使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一些创新型见解也在此过程中被激发出来。

2、在“老师”备课方式的选择上,我们提倡更灵活和多样化的方式,打破原有的“独自”备课的做法,先分小组讨论,由小组成员共同拟定备课的主题并分工协作,提纲拟定、收集资料、课件制作、课堂讲授均负责到人,在课下模拟试讲、讨论修改的过程中,授课的内容与形式不断完善,各小组代表讲授结束后,还有评比的环节,在分析优劣、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会为优胜者颁发奖品或予以平时成绩加分的奖励。

3在这样的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标新立异的授课方式。例如,有同学在讲授“从众与流行“这一小节时,课堂提问后点了几名同学来作答,其中有事先安置的“内线”,由他们错误的回答来影响、误导后面的答题者,使绝大多数的回答都出现了明显的错误。主讲者从这一现象入手,通过采访答题者、分析讨论从众的原因,总结出了从众与流行的本质。整个课堂安排紧凑、悬疑、活泼,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欢迎。(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一篇:浅析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下一篇:大学生职业选择与职业规划的双重选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