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戊乙奎醚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肝组织自噬的影响

时间:2022-10-01 09:04:33

盐酸戊乙奎醚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肝组织自噬的影响

【摘 要】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肝组织自噬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n=20):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盐酸戊乙奎醚组(IPHC组)。各组再分为再灌注4h,测定各组血清中LDH、CK活性;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组织自噬小体。结果:IR组4h血清LDH、CK活性较S、IPHC组明显升高(P< 0.05);IR组荧光显微镜下自噬小体较S、IPHC组明显增加。结论: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致大鼠肝组织自噬水平增加。

【关键词】盐酸戊乙奎醚;肢体缺血再灌注;自噬;肝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11―01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经常发生的现象,严重的损伤可以导致远隔脏器的功能障碍或衰竭[1]。有研究表明[2],缺血再灌注可诱发细胞自噬,以心、脑等方面研究较多,而与肝脏自噬相关的研究较少。本研究观察盐酸戊乙奎醚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小肠组织自噬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20-250g,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盐酸戊乙奎醚组(IPHC组),每亚组大鼠20只。

1.2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及动物分组处理:术前禁食不禁水,大鼠在2%戊巴比妥(30mg/kg)浅麻醉下固定于试验台,常规消毒后,切开皮肤、皮下,暴露股血管神经束,分离股动脉,IR组、IPHC组动脉夹夹闭股动脉;再用市售橡皮筋(直径2.5cm)环扎大鼠双下肢近心端3h,再灌注4h。S组暴露股动脉后在其下方放一丝线,不阻断血流。

1.3 标本采集及指标测定:于再灌注4h后采集下腔静脉血后即刻放血,处死大鼠,同时收集下腔静脉血,取血清,测定LDH、CK活性;取肝脏组织,用4%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切片,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的自噬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2结果

2.1 3组大鼠血清中LDH、CK的变化:与S组相比,IR组血清LDH、CK活性明显升高(P0.05)。见表1。

2.2 荧光显微镜下3组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S组:单位视野下可见少量的自噬体;IR组:可见大量散在的点状自噬体;IPHC组:单位视野下可见少量的自噬体。见图1。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远隔脏器(心,肝,肺等)的损伤,肝功能障碍可使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等释放入血,引起肝脏组织进一步的损伤和功能障碍,LDH、CK漏出量可以间接反映肝脏细胞的损伤情况。本实验结果表明,与S组、IPHC组相比,IR组血清LDH、CK活性水平明显升高。表明本实验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是成功的。

自噬是细胞内物质成分利用溶酶体被降解的过程。哺乳动物自噬一般分为以下3种形式:大自噬,小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3]。其中大自噬是哺乳动物中最普遍的形式,本文研究的自噬也是该种自噬。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长托宁)是新型抗胆碱药,具有选择性 M1、M3和N1、N2受体拮抗作用,对中枢和外周均有很强的抗胆碱作用,而对M2受体无明显作用,出于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的目的,正常情况下细胞自噬的基础水平保持在一个较低的状态,但在某些状况下会快速上调。本研究表明,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发自噬,而盐酸戊乙奎醚可抑制其自噬水平的上调。机制可能和长托宁可解除小血管痉挛,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和心功能,能提高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有关,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Zhang Y, Leng YF, Xue X,et al. Effects of penehyclidine hydrochloride in small intestinal damage caused by limb ischemia-reperfusion.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1,17(2):254-9.

[2] Wei C, Li H, Han L,et al. Activation of autophagy in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contributes to cardioprotective effects against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t hearts. J Cardiovasc Pharmacol. 2013,61(5):416-22.

[3] 韩继媛,曹锋生, 王一镗,等. 长托宁的临床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5,14 (2):173-174.

上一篇:流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下一篇: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有效教学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