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医治方案

时间:2022-10-01 08:55:34

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医治方案

摘要: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和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84%。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银杏达莫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较好疗效,且和盐酸氟桂利嗪联合使用能提高疗效。

关键词:银杏达莫;盐酸氟桂利嗪;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动脉硬化或脑血管痉挛等致使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出现障碍。临床表现主要为眩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升高并趋于年轻化。本院自2005年3月~2010年7月间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和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5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2005年3月~2010年7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1)突然发作眩晕,表现为视物旋转或自身旋转、摇晃、移动感、伴有或不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多因头位和(或)改变而诱发;(2)眩晕伴有一过性视物障碍,如黑朦、视物模糊、复视、视物变形;(3)可伴有短暂的运动或感觉障碍,如手脚不灵、肢体无力、倾倒、共济失调、肢体麻木;(4)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颈椎病、脑动脉硬化等伴发病;(5)所有病例均经CT和(或)MRI检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如脑梗死、脑出血、肿瘤、耳源性眩晕等。将其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男39例,女61例;年龄35~77岁,平均(58.5±9.3)岁,2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治疗组: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者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晚10mg口服,每日1次,共10d。对照组只给予银杏达莫静脉滴注,时间和用法与治疗组相同。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眩晕症状和体征消失,椎-基底动脉血流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及工作;有效:大部分症状和体征消失,椎-基底动脉血流率改善60%以上,基本能够进行日常活动;无效:症状体征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均无改善或加重。

3.2治疗结果

3.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4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占眩晕患者的45.5%~81.6%[2],本病症状多,体征少,早期确诊比较困难,随着经颅多普勒(TCD)、头颅CT及MRI等检查的广泛应用,VBI性眩晕的确诊率也明显提高。其发病基础是[3]:(1)血管外的因素所致的血液循环障碍。如颈椎椎体和椎间盘的疾病压迫和(或)刺激椎基底动脉及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狭窄、痉挛;(2)血管内的因素所致:如脂质代谢障碍及血管内膜的损伤而导致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管上形成粥样斑块,致管壁增厚或粥样斑块向管腔内突出,使血管口径变小,造成血液循环量减少,一旦血压降低即可诱发眩晕;(3)血流变学改变(血黏度增高),血管粥样硬化使血管弹性降低,血流缓慢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有形成分层流紊乱,互相碰撞,易致动脉血栓形成。因此,改善椎-动脉系统血液循环、防治血管痉挛、降低血液高凝状态,对于防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生有很大临床意义。

银杏达莫注射液为第四代银杏叶提取物,加入双嘧达莫制成的复合剂,主要成分有银杏苦内酯、白果内酯、银杏黄酮苷、双嘧达莫组成,具有双向调节血管张力,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抑制血栓素(TXA2),具有抗微血栓、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有改善细胞代谢及末梢血液循环等多种药理作用,经临床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机制:①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扩张血管,增加椎动脉血流量,改善脑的后循环血管供血;②具有抗微血栓、抗血小板聚集的抗凝作用;③降低椎动脉阻力及缓解血管的痉挛;④能提高缺血部位和周围健康组织的血流量,不产生“盗血现象”。通过上述多种作用,改善椎-基底动脉的痉挛、缺血及改善内耳前庭及脑干前庭神经核区域的微循环血流,进而缓解眩晕的发作[4]。盐酸氟桂利嗪属高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能抑制神经兴奋缓解椎动脉痉挛。恢复椎动脉正常供血,改善脑干前庭系统缺血、缺氧状态,从而消除眩晕。

上一篇:综合医治围绝经期妇女失眠症 下一篇:药物医治胰腺炎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