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10-01 07:33:58

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摘 要:本研究在总结归纳心理资本、创业绩效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阐述了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积极的心理资本可以有效提高创业绩效,促进创业成功。希望以此丰富心理资本理论和创业理论相关研究,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资本;创业绩效

一、引言

创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它在推动创新与带动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是获取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推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创业可以将大学生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快速转化为生产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业方式慢慢发生转变,自主创业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如何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及哪些因素影响创业绩效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资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为大学生创业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更多专家学者开始从心理资本的角度出发探讨创业活动。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机理,使得学生能够在创业的道路上做好充足的准备以迎接机会与挑战,提高创业绩效。

二、心理资本的概念和结构

1.心理资本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于心理资本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三种说法,总体概括而言可以划分为特质论、状态论和综合论。

持特质论观点的学者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人格特质。其中,Hosen(2003)等认为心理资本是包括品质、情绪、认知等在内的心理结构,它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等获取。[1]Cole(2006)等指出心理资本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内在特质,能够影响个体行为。[2]持状态论观点的学者认为心理资本更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其中,Goldsmish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自我认知、人生信念等的综合。Luthans(2005)认为心理资本包含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等四个维度,并且影响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等。综合论把心理资本看作是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的综合体。Avolio(2006)等人指出心理资本兼具状态性和特质性两种,既能保持相对稳定,又可以对其进行干预和开发。[3]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Luthans的观点,本研究也采用Luthans对心理资本的定义,即认为大学生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它可以通过有效开发与利用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4]

2.心理资本的结构

目前学术界对心理资本的认识还不能达成一致,所以在维度划分上会有较大差异。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作者罗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心理资本结构研究。其中,Judge等(2001)提出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感、情绪稳定性、自尊和控制点等维度;Jensen等(2003)通过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包含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四个维度;Letcher(2004)认为心理资本包括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宜人性、外向型、责任感等维度;Luthans(2005,2007)分析得出心理资本具体包括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四个维度;我国学者柯江林、孙健敏(2008)开发出本土心理资本量表,认为心理资本可划分为事务型心理资本和人际型心理资本;张默(2009)通过研究得出心理资本包括自信、乐观、韧性、融洽的人际关系、外控力、内控力等维度。[5]

可以看出,不同的心理资本结构划分也存在相似之处,都包含着自信、乐观、希望、韧性等维度。本研究参考Luthans(2005)的观点,并结合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创业心理资本结构,即包括积极成长、主动应对、热情创新、敏锐卓越、自我效能、社交智慧和乐观希望等七个维度。[6]

三、创业绩效的概念和测量

1.创业绩效的概念

对创业绩效的定义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

在创业研究领域中,创业绩效首先被认为是衡量组织水平的结果指标,用以评价新业务创建的效果。国内外学者通常用组织绩效的划分维度衡量创业绩效。Murphy(1996)通过梳理与总结有关创业绩效的理论研究成果,发现成长、效率、利润这三个绩效维度使用频率最高。Chrisman(1998)提出,创业绩效的衡量应特别关注生存和成长两方面绩效。并且要清楚区分创业绩效和一般的组织绩效。

在本研究中,创业绩效是指大学生创业活动在组织水平上的绩效产出。它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包含生存和成长等测量指标。

2.创业绩效的测量

虽然前人对创业绩效的研究较多,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创业绩效的测量还没有达成共识。

我国学者大多采用Chrisman、Bauerschmidt(1998)的观点来衡量创业绩效,即认为创业绩效应具体划分为生存绩效和成长绩效两个维度。龚志周(2005)用“我们公司会持续经营至少八年以上”这种可能性来评价生存绩效,用市场占有率、销售量、投资回报、企业利润、企业员工年增长率来评价成长绩效。谢振东(2007)、詹晓青(2008)也认同此观点。

在本研究中,创业绩效一方面包括持续经营、生存的能力(生存维度),另一方面包括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利润增长率、投资回报、员工增长率(成长维度)。[7]

四、心理资本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机理

创业者是创业活动的主体,对创业绩效产生重要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更倾向于对创业者人格特质的研究,即用某些稳定的个体特质来鉴别创业者,或是从成功创业者的身上总结出动机因素和共同特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对创业者的动机、认知、行为和能力展开研究,例如探索自我效能、韧性、识别机会的能力与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等。其中,对心理资本与创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开始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Luthans(1988)、Locke(2004)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在创业过程中,自我效能感发挥着积极稳定的作用,并能较好地预测创业绩效。范巍、王重鸣(2004)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个人特质、周围环境对创业行为倾向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预测个体创业行为。Forbes(2005)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楼晓靖、丁文云(2012)指出,创新精神可以提高创业绩效。王洪法(2007)通过对青岛、绍兴两地的实证研究,得出创新精神有助于成功创业。Ibrahim、Ellis(1993)指出,对现代创业者来说,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尤为重要。Evans、Volery(2001)认为,当今世界与商业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创业者的生存和发展。

目前关于敏锐卓越、社交智慧、积极成长等维度对创业绩效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但是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目标明确、执行力强、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追求卓越(敏锐卓越)的毅力、以及较强沟通能力与社交能力(社交智慧)的人,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创业环境,创造更高的创业绩效。[8]

综上所述,大学生积极的心理资本能够提高创业绩效,实现创业成功。

五、结论

大学生积极的心理资本可以有效提高创业绩效。心理资本所包括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等维度,能使大学生对创业目标和前景充满信心,并一直保持乐观的心态。当遇到困难时也能够积极调整心态,合理规避风险,做出正确的选择。大学生应该重视这种心理资本的开发与利用,在创业的道路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创业绩效。(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上一篇:对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下一篇:我国环境监测制度浅谈